景德镇的雨总带着股潮湿的诗意,细密的雨丝斜斜划过郭静工作室的玻璃窗,在玻璃上蜿蜒出一道道水痕,像是老天爷随意勾勒的抽象画。郭静站在工作台前,双手沾满陶土,正专注地修整着一个陶罐。这个陶罐造型独特,表面凹凸不平,还残留着明显的指纹和泥痕,完全不符合陶艺圈对“精致”“完美”的定义。
“郭静,你又在搞这些奇怪的东西。”推门而入的是同工作室的老周,他是个传统的陶艺匠人,手里捧着刚烧制好的青花瓷瓶,瓶身光滑如镜,青花纹饰细腻精美,“你看看你,这些不抛光、不修饰的作品,能卖得出去吗?市场上的买家,哪个不喜欢规整漂亮的陶器?”
郭静抬起头,眼神里透着执拗,她轻轻抚摸着陶罐表面,说道:“老周,我觉得这些指纹和泥痕,是手与陶土的契约印记。每一道痕迹,都记录着创作时的情绪和力量,它们才是陶器的灵魂所在。那些完美无瑕的作品,固然精致,但总让我觉得少了点什么。”
老周无奈地摇摇头:“少了什么?少的是销路,是收入!你看看你,房租、釉料、泥料,哪样不要钱?再这么下去,工作室都要撑不下去了。”他把青花瓷瓶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,瓷瓶与桌面接触时发出清脆的轻响,“你也老大不小了,该现实点,学学市场上那些受欢迎的风格,别再固执了。”
郭静抿了抿嘴唇,没有立刻回应。她的思绪飘回了多年前,在美术学院叛逆期,她就用泥巴捏“破碎的月亮”,那时的她,渴望打破传统的桎梏,寻找陶艺真正的表达。而现在,尽管面临着现实的压力,她依然不想妥协。她想起外婆说过的话:“做陶,要用心,要让陶有自己的脾气。”
“老周,我知道你是为我好。”郭静轻声说道,“但如果为了迎合市场,放弃自己对陶艺的理解,那我做出来的东西,不过是千篇一律的商品,而不是艺术品。我相信,总会有人能理解我的作品,能看到这些‘缺陷’背后的意义。”
老周叹了口气,转身离开:“随你吧,我就是不忍心看你这样一直坚持没有结果。你呀,在陶艺圈,真成了个异类。”
老周离开后,工作室陷入了安静,只有雨声轻轻敲打着窗户。郭静重新投入到创作中,她拿起一块新的泥料,感受着泥料在掌心的温度和柔软。揉泥的过程,对她来说,就像是与陶土的一场对话。她想起在景德镇拜师时,老师傅说“陶土要听手的呼吸”,那时的顿悟时刻,仿佛就在眼前。
正专注时,手机铃声突然响起,打断了她的思绪。是母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1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