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章 窑炉的昼夜温差诗
春夜的风还带着料峭,郭静站在陶艺工作室的窑炉前,眼神专注得如同在凝视一件稀世珍宝。她手中握着一支笔,在一本已经微微泛黄的笔记本上,仔细记录着窑炉二十四小时温度变化曲线。这本笔记,是她在陶艺之路上的忠实伙伴,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数据、心得以及那些灵光一闪的瞬间。
窑炉静静伫立在工作室的角落,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,承载着岁月与技艺的沉淀。炉壁上斑驳的痕迹,是无数次窑火燃烧留下的烙印,仿佛在诉说着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。郭静凑近窑炉,轻轻将手贴在炉壁上,感受着那微微的温热,就像在与这位老者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。“老伙计,今天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?”她轻声呢喃,声音在静谧的工作室里回荡。
从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进工作室开始,郭静就守在了窑炉旁。她看着温度计上的水银柱随着时间的推移缓缓上升,记录下每一个关键的节点。上午的阳光透过窗户,在地上投下一片片光影,郭静时而专注地盯着窑炉,时而低头在笔记本上书写,阳光勾勒出她专注的侧脸,那神情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温度逐渐升高。到了中午,炽热的阳光烘烤着大地,工作室里也越发闷热。郭静额头上沁出了细密的汗珠,顺着脸颊滑落,滴在笔记本的纸页上,洇出一小片淡淡的水渍。但她浑然不觉,依旧全神贯注地观察着窑炉的变化。“中午这个时段,温度上升得格外明显,就像陶土在热烈地回应着阳光。”她一边记录,一边自言自语。
午后,天空渐渐飘来了几朵乌云,遮住了炽热的阳光,工作室里的光线变得有些昏暗。郭静起身打开灯,柔和的灯光照亮了窑炉和她的工作台。此时,窑炉的温度似乎也受到了天气变化的影响,上升的速度有所减缓。郭静皱了皱眉头,思索着其中的原因:“是因为光线的变化吗?还是说窑炉内部的结构出现了什么微妙的差异?”她决定等下仔细检查一下窑炉的通风口和燃料供应情况。
当夜幕降临,整个城市被黑暗笼罩,工作室里却灯火通明。郭静依旧守在窑炉前,眼睛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温度计。夜晚的温度开始逐渐下降,郭静发现,凌晨三点左右,窑炉的降温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拐点,就像诗句中的停顿符,充满了一种独特的韵律感。“这个拐点,究竟意味着什么呢?”她陷入了沉思,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关于陶艺与自然规律的联系。
她想起了在景德镇拜师时,老师傅曾经说过的话:“陶土是有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1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