;
一本都是紧贴三千言的标准,不少即可,至于多的也有,但也就是多个数百字而已。
\n
可这般一多多出两篇策论的情况,却是从来没有见过!
\n
违规吗?
\n
策论只规定了最少的字数,至于多少为上限,没有!
\n
蔡清对于这个自然是门清的很,之所以要问一遍宣和帝自然是为了让张彦正和沈巽明白而已。然后他有淡淡的说道,“正如两位相公所言,足足九千余字,这本身就是作弊!可是官家,您想想,前来参加制科考试的人谁人不知道这种规矩,如果他是真的有舞弊之行,如何敢这般光明正大的所为?这不是掩耳盗铃么?如果说老夫想要门生参加者制科,就是舞弊给他作一篇策论,也会只在三千字多一点,不会这般吐出,有道是露头的椽子先烂,敢为天下先的一般都没有下场,虽然舞弊敢舞的这般光明正大?”
\n
“所以,老臣断定,此考生绝非等闲之辈,乃是有大才之人,更不是徇私舞弊,结党营私之人!”
\n
前面说不是徇私舞弊之人,反驳的自然是沈巽。而后面说的不是结党营私之人,那自然说的是张彦正。要知道他们可都是政坛上的老人了,什么风吹草动他们会不知道?
\n
这次制科考试中,谁的门生故旧,甚至是走何人的门路最多?
\n
不是刚刚起复的老太师蔡清,也不是熬了七年才登上宰相之位的沈巽,而是面前这位宣和帝真正的心腹,大周副相参知政事张彦正!
\n
其实蔡清还有一件事没有说,那就是他知道面前这份策论的作者是谁。
\n
就如他刚才说的,策论惯例很多考试都懂,万万不会写出九千言的策论来,这是反驳舞弊最强有力的证据,可同样的也是查询谁人是作者的线索。
\n
这个惯例按理说不会有人不清楚,只要是参加的学子怎么会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4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