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引敏材质的显示屏,那么,当初制造它的人,是打算用它接收哪里的引力波信号呢?又是为什么有这种需求呢?
\n
一般来说,普通的天体,即便是大型恒星所产生的引力波,强度都不算强,特别是经过远距离传播后,其强度更是微弱,根本不能影响到引敏物质,是做不了这显示屏信号源的。只有密度达到或接近黑洞那种程度的天体,才能产生出高强度的引力波,不过,这种高强度也要在一定的星际距离内才可维持住,如果距离太远,比如与接收端隔了数千光年以上,那传送到接收端时,强度也会变得微乎其微了!我之所以能在没有高强度天然引力波源的情况下,获取到一定强度的引力波,将地球地貌‘扫描’到这颗星球上,只因为我本身是身处在这颗星球上,与它之间没有星际距离相隔,只要通过动用四季轮盘内的巨量零点真空能,临时制造微型的致密压缩点,就可以产生出强度勉强可用的引力波,若不是因为这样,只需要一个同星系内相邻星球的距离,就可将这种强度的引力波削弱到不可用,要知道,这种临时制造的微型的致密压缩点,与黑洞那种巨型致密天体不知差了多少个天文数量级,其产生的引力波强度,也就只相当于黑洞引力波传播了数百光年后的强度!
\n
所以,这显示屏要想接收到引力波信号,只能是接收致密天体所发出的,并且最可能是本星域一千光年以内的天体!
\n
然而,我用四季轮盘进行远距扫描,却并没有在这一星际距离内发现有黑洞的存在。
\n
这不由更让我觉得有趣了,我知道,一般这种情况,都是因为想问题的时候,没办法将所有的信息与因素都考虑到所致,导致有些可能性被自己遗漏掉。每当这个时候,我就会更为细致的去探查梳理。
\n
果然,在更为细致的扫描下,我又发现,这颗星球所绕转的恒星,密度分布在结构与一般的恒星不一样——恒星的物质结构,是一层层的核聚变所产生的元素,向着核心沉淀的一个过程,最外层是最轻的氢,沉淀在最核心再不能聚变的是铁!可是即便是铁的密度,也与此恒星的核心密度相差了太大的数量级!
\n
这种密度,是只有中子星才能达到的程度,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4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