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
当周颖、万玉、彭莹和杨工鱼贯而入时,金霖爀正背手站在落地窗前,望着园区内零星亮起的施工灯。
园区党委委员周颖率先打破沉默,她将藏青色西装外套搭在椅背上,露出熨烫笔挺的白衬衫:“金书记,公开招标动了太多人的奶酪,这两天区里打电话上门的像雪片似的。”
城建办主任万玉摘下安全帽,帽檐还沾着上午工地检查的尘土,他抽出资料里的设计图纸铺在桌上:“招标细则是关键。按正常流程,新锐、天盛这些关系户肯定会联合串标。”他指尖划过图纸上标注的回迁房位置,“尤其是还建区,利润空间小,没点手段很难招到靠谱企业。”
财务审计科科长彭莹推了推黑框眼镜,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,密密麻麻的数字间夹杂着红笔批注:“我查了近三年招标数据,围标企业惯用阶梯报价法。如果能在评分标准里设置技术标权重,或许能打破僵局。”她突然压低声音,“但这样操作,需要建设局配合提供技术参数。”
所有人的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的总工程师杨工。
这位老技术员摩挲着保温杯,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犹豫:“技术参数可以调整,但那些企业的施工方案都找的同一家设计院,怕是换汤不换药。”他重重叹了口气,“上个月有人往我办公室塞了张二十万的银行卡。”
金霖爀终于转过身,皮鞋踏在地板上发出沉稳的声响。
他拿起红色铅笔在招标评分表上圈画:“技术标占比提到45%,增设BIM技术应用、绿色施工专项方案两项加分项。”笔尖顿在“项目经理履历”栏,“要求近三年必须有三个以上同类型项目经验,业绩需提供监理方和业主方双确认函。”
周颖立刻心领神会:“这等于给外来企业开了绿色通道。不过本地企业肯定会抗议说抬高门槛。”她从包里掏出一份干部任免名单,“或许可以借这个机会调整招标办人员,把基建科的老周调去后勤,换上组织部新培养的选调生。”
万玉突然拍了下桌子,震得图纸微微颤动:“好!招标办主任老周和天盛集团的关系不一般。但新人没经验,评标环节容易被牵着鼻子走。”他转头看向杨工,“杨工,能不能从外面借调几个专家?”
杨工沉吟片刻:“我联系下建工大的王教授,他带的研究生团队做过类似项目评估。不过人情往来......”话没说完,彭莹已经在计算器上快速敲击:“可以走课题研究经费,签技术咨询协议。”她将计算结果推到金霖爀面前,“控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4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