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新闻稿,敲开了校报编辑部的门。
三、记者生涯的淬炼
初入电台的冰洁跟着老记者跑民生新闻,暴雨天蹚着齐膝深的积水拍摄内涝现场,三伏天钻进菜市场记录菜价波动。有次暗访黑作坊,她把微型摄像机藏在衣领里,被发现后差点被泼热油,事后却兴奋地在采访本上写下:"这才是新闻的温度!"
让她真正崭露头角的是关于留守儿童的系列报道。连续三个月,她辗转三个山区县,睡过村委会的硬板床,喝过带着泥沙的井水。当镜头对准那个在土坯墙上画满"爸爸妈妈"的小女孩时,她自己也红了眼眶。节目播出当晚,热线电话被爱心人士打爆,她连夜整理的帮扶名单,最终促成二十多个孩子重返校园。
然而高强度的工作渐渐透支着她的身体。某天在直播连线时突然晕倒,醒来后领导关切地劝她调岗,她却倔强地拔掉输液管:"我还能写。"深夜的办公室,她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新闻稿,突然想起高中时写在笔记本上的那句话——此刻的疲惫与坚持,不正是生活给予的另一种馈赠?
四、网文世界的启航
接触番茄小说纯属偶然。某个加班后的深夜,她随手点开APP,被《重生之农家小妇女》的开篇吸引。看着评论区读者热烈的讨论,她突然意识到:原来文字可以这样鲜活地抵达人心。那个被工作磨平的文学梦再度苏醒,她在备忘录打下第一行字:"黄河水又涨了,冰洁蹲在渡口数木船。"
创作初期充满艰辛。白天采访,晚上码字,周末还要参加培训。有次为了赶小说更新,她在高铁站候车室用手机敲字,周围的嘈杂声里,她却沉浸在笔下那个叫"冰阳镇"的世界。当写到主角为救落水儿童险些丧命时,她抬头发现自己竟泪流满面,旁边的旅客递来纸巾:"姑娘,你写的故事太感人了。"
随着《冰阳之歌》章节推进,小说的收藏量开始稳步上升。有位读者留言:"看到冰洁在图书馆抢座位,就想起当年考研的自己";还有乡村教师私信说,用小说里的励志片段给学生当作文素材。这些反馈让冰洁意识到,她写下的不仅是故事,更是无数人共同的生命印记。
五、签约时刻的绽放
收到签约私信那天,冰洁正在城中村采访旧城改造。蹲在拆迁的老墙根下,她颤抖着点开消息,编辑那句"您的文字既有现实的厚重,又充满温暖的力量"让她瞬间红了眼眶。阳光穿过断壁残垣洒在手机屏幕上,恍惚间她仿佛看见二十年前黄河岸边那个折纸船的小女孩,正隔着岁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