举制度中的鲁迅也是因科考,而圆了自己的人生梦想。”冰阳提笔在稿纸上写下这句话,笔尖重重顿了顿。他深知,鲁迅的文字中蕴含着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,那些对封建礼教的批判、对国民性的剖析,正是当下青年最需要汲取的精神养分。若将这些经典从课本中剥离,无异于斩断了文化传承的一根重要脉络。
思绪流转间,冰阳的目光落在书桌右上角的相框上。照片里,年轻的他戴着黑框眼镜,捧着自学考试的教材,笑容青涩却充满坚定。作为自学成才的作家,高考于他而言,是一段充满遗憾与不甘的过往。记忆的时针拨回到多年前的那个夏天,当同龄人在高考考场奋笔疾书时,他却因家庭经济困难,不得不放弃常规的升学之路。第一次参加成人高考失利时,他独自坐在城郊的小河边,看着夕阳把河水染成血色,泪水混着河水无声地流淌。“名落孙山”四个字,曾像巨石般压在他心头,让他无数次质疑自己的选择。
但冰阳骨子里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。他想起鲁迅在《热风》中写的“有一分热,发一分光”,擦干眼泪,转身投入到更刻苦的自学中。白天,他在印刷厂当学徒,手指被油墨染得漆黑;夜晚,他蜷缩在狭小的出租屋里,借着昏黄的灯光啃读文学理论着作。从《中国现代文学史》到《西方文论》,从唐宋诗词到世界名着,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。参加文学函授大学时,他省吃俭用攒下路费,辗转数百里去听名师授课;为了一篇文章能发表,他反复修改十几次,将稿件寄往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社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当第一篇散文《故乡的老井》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发表时,冰阳抚摸着铅字,激动得彻夜未眠。此后,他的笔耕从未停歇,从地方小报的豆腐块文章,到成为多家知名媒体的自由撰稿人,再到出版个人散文集,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与坚持。“坚守自己最初的诺言,为灯塔文学方向高举新时代旗帜!”冰阳握紧拳头,目光坚定如炬。在他看来,文学不仅是抒发个人情感的载体,更是照亮社会、启迪人心的灯塔。
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,高邮城的灯火次第亮起。冰阳打开台灯,暖黄色的光晕中,他铺开新的稿纸,决定为即将高考的学子们写点什么。他想起白天在街头看到的那些年轻面孔——有的眼神中透着自信与从容,有的却写满焦虑与不安。“孩子们,高考或许是人生的重要节点,但绝不是终点。”他喃喃自语,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,“就像鲁迅先生,他的人生轨迹因弃医从文而彻底改变;我的人生,也在自学的道路上绽放出别样的光彩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