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屈子踽踽独行,腰间的玉佩随着步伐轻响,与江水的呜咽形成悲怆的和鸣。当《离骚》的词句化作最后的绝唱,当满腔赤诚被现实碾碎,那个纵身一跃的身影,不仅定格成历史的丰碑,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谱中最耀眼的坐标。
"谁懂屈原之爱心?"这个叩问在冰阳心中回响。他想起去年在博物馆看到的屈原生平展,泛黄的竹简上镌刻着"路漫漫其修远兮",展柜玻璃映出无数参观者匆匆的身影。有人驻足拍照发朋友圈,有人指着展品与同伴谈笑,却鲜少有人真正凝视那些文字背后的血泪。冰阳忽然意识到,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屈原的故事或许早已沦为文化符号,人们享受着端午假期的闲适,却逐渐淡忘那个投江者的初心。
案头的手机突然震动,弹出数十条端午祝福消息。冰阳滑动屏幕,"端午安康"的字样在对话框里闪烁,配图从卡通龙舟到网红粽子,五彩斑斓却透着几分廉价的热闹。他轻叹一声,将手机倒扣在桌上。在这个被商业浪潮裹挟的节日里,安康二字的分量早已超出字面意义——它不仅是对肉体无恙的祝愿,更是对精神高洁的期许,是对屈原所代表的赤子之心的呼唤。
思绪如潮水漫溯,冰阳想起近年来读到的新闻:某些官员在廉政教育基地背诵《楚辞》,转身却深陷贪腐泥潭;有些商家打着"纪念屈原"的旗号售卖天价粽子礼盒,内里塞满鲍鱼海参,与传统节日的质朴背道而驰。这些现象像尖锐的刺,扎在传统文化的肌理上。他忽然想起前几天在社区活动中,白发老人教孩子们包粽子时说的话:"这糯米要浸透整夜,就像做人,得把根扎稳了。"
窗外的玉兰树沙沙作响,冰阳起身走到书架前,抽出那本翻旧的《楚辞》。指尖抚过"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"的句子,墨迹仿佛在字句间流动,化作屈原披发行吟的身影。他想起历史上那些传承屈原精神的人:文天祥在零丁洋写下"人生自古谁无死",林则徐虎门销烟时"苟利国家生死以"的决绝,还有无数在抗疫一线、科研前沿默默奉献的当代人,他们何尝不是新时代的"屈原"?
当夕阳将天际染成酡红,冰阳重新坐回书桌前。稿纸上的文字已不再只是沉思,更化作对时代的叩问与期许。他写道:"真正的端午精神,不应停留在朋友圈的祝福与超市的促销,而应成为我们灵魂深处的标尺。在物欲横流的今天,贞爱与真爱显得尤为珍贵——这种爱,是对理想的坚守,是对责任的担当,是'先天下之忧而忧'的胸怀。而不是像某些人,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,被贪婪蒙蔽双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