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0后的故事,割麦打场,三口之家的暖,日子辛苦,割麦季节,难忘岁月里的点点滴滴,用艺术完美现实人生……
——题记
一、麦浪前的晨曦
1985年的小满刚过,鲁西南平原笼罩在一层淡淡的晨雾中。李枫桑披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,早早地就出了门。村头的老槐树还挂着夜露,他伸手抹了一把树干上的凉意,目光投向自家那二十亩麦田。麦浪在微风中翻涌,金黄的穗子沉甸甸地压弯了秆,在初升的阳光里泛着细碎的光,仿佛千万颗星星坠落在大地上。
“吱呀——”土坯房的木门被推开,刘青青的声音裹着灶台的烟火气飘了过来:“枫桑,赶紧吃饭!”她鬓角别着根麦秸秆,围裙上沾着面粉,显然是忙活了好一阵。李枫桑转身往家走,露水打湿了他的布鞋,凉丝丝的直往骨头缝里钻。
院子里,八岁的琦儿踮着脚,正手把手教四岁的雨儿晾手帕。雨儿扎着歪歪扭扭的羊角辫,举着木夹子的小手还不太稳当。“姐姐,这样对吗?”她仰着红扑扑的小脸问道。琦儿认真地点点头,像个小大人似的纠正妹妹的动作:“要对齐边角,不然干了会皱巴巴的。”姐妹俩清脆的笑声撞在土墙上,又弹回院子里。
饭桌上摆着掺了红薯面的窝头、一碟腌萝卜和两碗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玉米糁粥。刘青青把最大的窝头掰下一半,塞进李枫桑碗里:“多吃点,今儿个有硬仗要打。”李枫桑看着妻子眼下的青黑,又把窝头推回去:“你和孩子们吃,我有力气。”琦儿眨了眨大眼睛,用小手把窝头分成三小块,先递给妹妹一块,又塞给父母:“爹娘总说我们是小棉袄,该给你们暖暖身子啦!”刘青青眼眶一热,伸手揉了揉女儿的脑袋。
饭后,李枫桑从墙角摸出两把镰刀,蹲在磨刀石前“霍霍”地磨起来。锋利的刀刃在晨光中泛着冷光,他一边磨,一边叮嘱:“青青,待会儿去地里,你别太拼命,累了就歇着。”刘青青把凉开水灌进瓦罐,往竹篮里塞了几个冷窝头和腌菜,头也不抬地回他:“知道了,你自己才要当心,别闪了腰。”
琦儿抱着雨儿的肩膀,眼巴巴地望着父母:“我们也想去地里帮忙!”雨儿跟着姐姐撒娇,小奶音糯糯的:“爹,娘,带我们去嘛!”刘青青蹲下身子,轻轻刮了刮琦儿的鼻子:“乖,在家看好门,等割完麦,娘给你们煮麦粒,再编麦秆蚂蚱。”姐妹俩这才不情不愿地点点头,雨儿踮脚亲了亲母亲的脸颊,琦儿则懂事地把父亲的草帽递过去。
二、烈日下的劳作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1页 / 共4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