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4年,我在《青少年文学》杂志社做特约记者,有缘结识我的忠实读者欣欣。
在她给我的来信中得知,她是长江水系的情缘女子,喜爱文学,服装技校生。
一来二往,欣欣对我产生了暧昧之情。但为人父为人夫,走只好婉言谢绝,保持纯真友谊,在艺术领域结伴同行……
——题记
2004年,那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梦想交织的年份,互联网的浪潮虽已悄然兴起,但书信往来依旧承载着人们细腻而真挚的情感。我作为《青少年文学》杂志社的一名特约记者,每日在编辑部那间略显狭小却堆满书籍和信件的办公室里,探寻着文字世界里的无尽奥秘,同时也连接着无数读者们的心灵。
一个阳光透过斑驳树叶洒在地面,形成细碎光影的午后,我像往常一样,坐在办公桌前,手中握着裁纸刀,小心翼翼地拆开一封封读者来信。那些信件,如同来自不同世界的窗口,每一封都带着独特的气息和温度。在众多信件中,一封淡蓝色信封的来信吸引了我。信封上的字迹娟秀工整,透着一股清新的书卷气,收信人处“冰阳老师”四个字写得尤为认真,仿佛写信之人倾注了满心的敬意。
拆开信封,一张带着淡淡花香的信纸展开在眼前。信的开头写道:“亲爱的冰阳老师,您好!我是您的忠实读者,每次读您发表在《青少年文学》上的文章,都仿佛能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我眼前缓缓展开……”写信的人叫欣欣,她在信中详细地讲述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,这种热爱源自她童年时在长江水系旁度过的时光。她描述着江边那悠悠流淌的江水,江边随风摇曳的芦苇,以及那些在江边停泊的船只,每一处景色都成为了她内心灵感的源泉。
欣欣还提到,自己是一名服装技校的学生,尽管日常的学习生活围绕着服装设计、裁剪和缝纫等技能,但她对文学的热爱从未消减。在课余时间里,她总是捧着一本本心爱的书籍,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。她尤其喜欢我文章中那种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生活独特的感悟,觉得我的文字仿佛能触碰到她内心最柔软的角落。
读完欣欣的信,我心中涌起一股温暖的感动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能有这样一位年轻读者如此用心地阅读我的文字,并分享她的感受,实属难得。于是,我拿起笔,认真地给她回了信。在信中,我表达了对她热爱文学的赞赏,也分享了一些自己的创作心得和写作背后的故事。
从那之后,我和欣欣之间的书信往来逐渐频繁起来。每一次收到她的来信,我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1页 / 共4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