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油灯快见底了,再添些吧。”杜如晦的声音带着浓重的鼻音,将一杯微温的茶水推到房玄龄手边。
政事堂内,灯火已经跳动了半月,几乎未曾熄灭。成堆的试卷从青云楼运来,便直接送入这几间专辟的堂内。长案遍列,灯火通明,空气里混杂着墨香、油灯的焦味,还有那若有若无的茶气,以及众人熬夜后身上散发出的疲惫味道。
房玄龄眼窝深陷,原本梳得一丝不苟的发髻也散了几缕,他拿起那份卷子,朱笔在上面圈点着:“克明,此子策论虽有些稚嫩,但他说的‘固本清源,首在吏治’,倒有几分道理。”
杜如晦凑过去,就着灯火仔细辨认,而后缓缓点头:“嗯,话说得实在,不虚浮。可以列入中上。”
另一边,长孙无忌面前批阅过的卷子已经垒起了不矮的一摞。他灌下一口浓茶,用力按了按眉心。他对面的狄仁杰倒是沉静,笔尖在纸上游走,速度快,却不见半分潦草。
“怀英,你那边可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人物?”长孙无忌开口,嗓子有些沙。
狄仁杰停笔,略作思忖:“有那么几人,策论见解不俗,论据也站得住脚,不是死读书能写出来的。只是……还需再仔细看看,和其他几位大人一同商议才好。”
这几日,陆续又有几位大臣加入了阅卷。王猛一来,便以他那过目不忘的本事和精准的判断,让初审的效率提了一大截。他看卷子快得很,总能一眼挑出好坏。
姚广孝则有些不同,他时常会拿起一些旁人看来平平无奇的卷子,翻来覆去地看,嘴里还小声嘀咕,像是在琢磨字缝里的东西。
李善长和张柬之这两位老臣,则更看重卷子里透出的德行与实干的可能,在细枝末节处考察学子心性。
李儒、法正、吴用、荀攸四人,私下里被戏称为“挖地三尺”组。他们总能从一些不起眼的字句里,把考生藏着的真本事给挖出来,当然,也可能是一些刻意藏起来的尖刺和野心。
“这份有点意思。”李儒指尖轻点,将一份卷子推给法正,“孝直你瞧,这人论‘帝王心术’,引经据典头头是道,可字里行间那股子狠劲儿,藏都藏不住。”
法正接过来,目光一扫,微微颔首:“确实带刺。不过他说的,也不是全无道理。乱世用重典,治世也要防患于未然。”
吴用摇着他的羽扇,轻笑一声:“这人要是用对了地方,能当一把好刀使。”
荀攸在一旁沉吟着补充:“还得看看他心性如何,不然,快刀也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1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