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自1987年1月12日以来欧洲货币体系比价的第一次调整。
如果说,欧洲货币体系的调节机制更加灵活,而各国之间的经济商贸以及政治联系更加紧密,至少可以做到共同抵御大规模风险这种程度的话,恐怕就不会有接下来的著名历史事件了。
到了如今才如梦初醒的德国被迫于9月14日正式宣布贴现率降低半个百分点,以实际行动对英镑和里拉做出支援,这是德国五年来的第一次降息,德国的这一举运受到美英法的高赞赏,但为时过晚,一场更大的风暴在英国的外汇市场上刮起。
就在德国宣布降息的第二天,英镑汇率一路下跌,英镑与马克的比价冲破了三道防线达到1英镑等于2.78马克。
英镑的狂跌使英国政府乱了阵脚,于16日清晨宣布提高银行利率2个百分点,几小时后又宣布提高3个百分点,把利率由10%提高到15%。一天2次提高利率在英国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。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极为美好,不过市场的变化是微妙的,一旦信心动摇,大势已成,汇率变动趋势就难以遏阻了。
很快英镑便遭遇狂跌,1992年9月15日到16日,各国央行注入上百亿英镑的资金支持英镑,但也无济于事。16日英镑与马克的比价又由前一天的1英镑等于2.78马克跌至1英镑等于2.64马克,英镑与美元的比价也跌到1英镑等于1.738美元的最低水平。
9月16日晚上,英国财政大臣拉蒙特宣布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并降低利息率3个百分点,17日上午又把利率降低2个百分点,恢复到原来10%的水平。
意大利里拉在13日贬值之后,仅隔了3天又一次在外汇市场上处于危机,马克对里拉的比价再次超过了重新调整后的汇率下浮的界限,意政府为了挽救里拉下跌花了价值为40万亿里拉的外汇储备终未奏效,只好宣布里拉退出欧洲货币体系,让其自由浮动。
至此,英镑危机中,参与了这次饕餮盛宴的投机商和他们背后的金主、势力以及闻风而动的大小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5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