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田籽玉,碗底刻着极小的"长乐未央"。"尝尝看,"他递给欧风琳一只犀角杯,杯身天然的纹理像极了炉中火焰,"这杯子还是我年轻时在云南茶马古道收的,据说以前是马帮头目的酒器,用它喝热酒,酒香能在舌尖留三个时辰。"
这时胡同里传来吆喝声,陈伟掀开棉门帘望去,只见卖糖葫芦的大爷推着辆老式自行车,车把上挂着串红灯笼,竟都是用琉璃厂收的老琉璃做的。"哟,这不是陈少爷吗?"大爷笑着递过串糖葫芦,糖衣上竟撒着金箔,"今儿特意给您留的,用的是江南贡蔗熬的糖,金箔是从同仁堂买的药用金箔,吃了败火。"
林子墨突然指着炉灰里的火星:"你们看!这火星子落在青石板上都不起黑印,我家以前的老管家说过,只有用千年沉木压的炭才这样。"说着从口袋里掏出块炭,上面竟刻着《兰亭序》全文,"这是我在徽州古窑址找到的,据说是明代文人用来题诗的炭笔,可惜被我不小心压碎了。"
欧风琳突然站起身,从怀里掏出个香囊:"刚才烧福字时,我把去年在雍和宫求的香灰放进去了。"香囊用的是宋锦面料,上面绣着缠枝莲纹,针脚细密得像蚊子腿,"这料子是苏州一位老织工送的,说这辈子就织了三丈,给我做香囊正好。"
炉火烧到最旺时,陈伟突然想起什么,从棉袄内袋掏出个小盒:"差点忘了,这是我在紫阳县找到的老冰糖,据说是民国时一位糖坊老板特制的,放在热红酒里能提香。"冰糖呈琥珀色,里面竟包裹着朵完整的梅花,"卖糖的老人说,这是用腊月梅花和甘蔗汁一起熬的,十斤甘蔗才出一两。"
这时母亲端来盘饺子,饺子皮竟是用紫米粉做的,里面包着蟹黄和黑松露。"这黑松露是意大利一位伯爵送的,"母亲笑着说,"他去年来咱家做客,尝了我做的饺子,非要用自家庄园的松露换recipe。"盘子是定窑的白瓷,上面的泪痕纹自然天成,据说这种"雨过天晴云破处"的釉色,现在已经没人能烧出来了。
爷爷看着炉中的火,突然叹了口气:"想当年我爷爷在宫里当差,冬天就用这样的炭盆烤火,不过那时用的是银丝炭,烧起来没烟没味,可惜现在没地方找了。"他摩挲着紫砂壶,壶身上的包浆厚得像层蜜蜡,"这把壶还是我二十岁时在荣宝斋当学徒,用三个月工钱买的,当时以为是仿品,后来才知道是陈鸣远的真迹。"
陈伟给欧风琳倒了杯热红酒,酒液在犀角杯里泛着琥珀光,杯壁上挂着的酒泪久久不坠。"你看这酒泪,"他轻声说,"懂酒的人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5页 / 共10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