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撕出了只有单层原子厚度的石墨烯——
\n
单层碳原子的石墨烯,厚度大约是纳米,而普通的石墨材料,实验室里日常备料的,怎么着也有几十几百微米厚,不会刻意储存很薄的石墨。
\n
不过,既然是二分法撕胶带,每撕一次厚度减半,所以小学生都算得出来,撕十次厚度就能降低到二的十次方分之一,也就是千分之一左右。
\n
最多二十次,其实石墨烯就出来了。只是很多薄的部位撕到后来就没有石墨黏连了,能观测到的面积也越撕越小。
\n
这些都是小问题,顾辙一开始选料的时候就选得很不错,最后用扫描电镜严密验证,确保自己的数据绝无问题。
\n
如果是历史上的安德烈海姆等人,那么观测到这个结果的时候就已经很热切地抢着发论文了。
\n
但顾辙有备而来,他当然要做的更多、更扎实。
\n
所以哪怕五月下旬就已经撕胶带撕完了,他还是把自己的发现偷偷保密憋了四十天之久。
\n
这四十天里,他分两个阶段,做了两件事情:
\n
第一,是撰写“如果这个世界存在单层原子/分子厚度的二维材料,对目前的物理学底层理论有什么影响、会推翻哪些固有认知、发现什么新的物理特性”。
\n
第二么,就是做了一点产业界方面的尝试,试图证明石墨烯这种材料并不是偶然撕出来才能得到的,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量产的。
\n
而他选择的科学方法,毫无疑问正是顾辙之前已经有了近一年积累的“电离膜沉积法”。
\n
他发现,用传统的膜沉积设备,只要在特定的温度、压强和其他苛刻环境指标条件下,
\n
再配合上气相沉积环境的气体除杂、确保反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4页 / 共7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