顾辙对于自己的知识来源,当然不用解释。
\n
后世石墨烯刚出来的时候,为了制备石墨烯,多少工程师和科学家不也盯上了“薄膜沉积法”,
\n
说白了就是希望避免“撕胶带”来量产石墨烯,而是希望直接给一个用于吸附石墨烯的薄膜,最好石墨烯能自发吸附在这个薄膜上,而且要不厚不薄刚刚好、每个暴露位置都只吸附一层碳原子厚度。
\n
一旦某个位置有碳原子落上去了,就不再会有第二层碳原子落到同一个点,这样才能确保出来的石墨是单层原子厚度,那才是石墨烯。
\n
顾辙后世连“如何在特定薄膜上只沉积一个原子厚度的石墨,和只沉积一个分子厚度的二硫化钼”,都非常精通。
\n
触类旁通之下,看看中科院纳米所相关论文、学会“如何用对应吸附薄膜,把plga和pva喷层吸附得尽量薄而均匀”,还不是轻轻松松?
\n
这里面的敬畏奥义,顾辙还用告诉你金灿么?不明白就乖乖虚心学习!边干边学!
\n
这次的项目做好之后,顾辙相信意义绝对是巨大的,不但是造出新的熔喷材料那么简单,关键是顾辙要树立自己在“化学沉积法”,尤其是“气相薄膜沉积法”工艺领域的学术地位。
\n
将来等他去斯坦福读完研、准备搞出石墨烯的时候,他才能一次性拿出足够多的干货,而不仅仅是拿出一个“撕胶带”的偶然科学发现。
\n
顾辙要做得比历史上那几个阴籍露奸科学家更多更好,甚至在发现石墨烯的同时,立刻就同步做出“如何用铜离子掩膜吸附甲烷气体中的碳原子、形成铜离子和氢离子置换、得到单层原子厚度的石墨烯”。
\n
毕竟顾辙的国籍是华夏,他很清楚华人拿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难度比西方国家的人大多少。
\n
西方人可以“撕胶带”偶然发现石墨烯就拿诺贝尔奖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6页 / 共7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