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bsp;
这时候,保护性地在要萃的溶液上,再加一层互斥的溶液,对于解决挂杯误差,就很有帮助了——
\n
还是拿鸡汤举例。蒸过滇南汽锅鸡的人都知道,当你倒鸡汤的时候,只要那层黄澄澄的鸡油足够厚,那么在液面下降的过程中,你用手去摸锅子内壁,就会发现上面只有油,而没有清汤。
\n
这就是利用了油水互斥、亲水性疏水性物质的表面张力差距等等一堆原理,借助鸡油把清汤逼了下去。
\n
有鸡油挂杯的位置,清汤就挂不住了。
\n
而化学实验中,当你要萃取水性溶液时,上面先故意封一层油。再从分液漏斗下方放出液体,油就会逼着水往下,把水精确排空。
\n
油用自己的被挂杯,保护了水无法被挂杯,误差也就降低了一两个数量级。
\n
当然,这种保护性萃取也不能随便用,条件很苛刻,因为你首先得确保你要分离的实验反应物,绝对不会溶于保护油,其带来的新误差远小于挂杯误差,还要考虑各种调好后液体的密度差
\n
总之细节极其复杂,不是几千字讲的清楚的,不多赘述。
\n
而冯涛刚才的操作,在基础的“保护性萃取”基础上,还加上了“多层”,也就是油性层下面有一个水性层、再下面还有油性层,交替多次。
\n
那就直逼顶级分层鸡尾酒调酒师的理解了,得对各种溶质溶剂的互溶互斥和密度差、表面张力,都有非常深刻的理解。
\n
否则一个不小心,“b-52”这些分层清晰的“shooter”类鸡尾酒,就调成“外姓人脑花”那种一团浆糊状了。
\n
冯涛一番操作后,居然就靠着简单的器械,调出了一个分层五层的保护萃取溶液。
\n
这难度,不但看得旁边的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5页 / 共6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