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样,明白成为另外一个人的感觉是怎样的,以及充分的事前准备,他最终还是抓住了角色的内心世界并厚积薄发了出来。
\n
之后,有断断续续拍摄了两周,到了3月初,剧组移师纽约开始了那里的外景。主要的场面就是,在迪克父亲的宴会上,雷普利穿着借来的普林斯顿大学的校服弹琴,被对方误会成了迪克的同学。还有就是宴会结束的街景,雷普利所住的地下室的外景等等,虽然故事发生在50年代,但现在的纽约和四十多年前的纽约没有太多的变化。
\n
肖恩以前和母亲来过几次纽约,对曼哈顿的高楼大厦和棋盘格一样的街道印象颇深,洛杉矶虽然也算繁华,但因为在地震带上,高楼并不多,更没有这样密集。事实上,美国很少有像纽约这样高楼如此密集的地方,毕竟在这接近40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上,只有接近3亿的人口,所以有人说纽约是最不美国的地方。
\n
好莱坞大部分知名电影公司都在这边有分部,因为在华尔街旁边更方便融资,米拉麦克斯更是干脆将总部设在这里。
\n
说到这个,霍伯格和奇恰雷利滚蛋后,米拉麦克斯很快再派了个制作人过来。这次对方没有再做小动作,老老实实的处理着和财务相关的事情,看上去是放弃了。肖恩现在也只能这样祈祷了,否则的话再这么来一次,自己虽然不惧,但影响恐怕会很坏。
\n
纽约这边的外景还算顺利,肖恩玩过一段时间乐器,还在同学的乐队里担任过主唱,会那么一点钢琴,说不上有多好,但是做做样子,在镜头前糊弄一下还是没问题的。
\n
五、六天之后,剧组随即启程去了意大利,那边的外景才是重中之重。其实,在初步了解了电影的运作之后,肖恩觉得有些镜头完全可以在摄影棚里搞定,比如雷普利和梅瑞迪丝逛街,又或者迪克父亲来威尼斯处理儿子的事情,以及雷普利和迪克、弗莱迪参加派对等等。
\n
就像在水池里拍摄游艇以及小舟里的戏份那样,道具师做好布景,四周拉起绿色的帘幕,后期将景色添加进去就行了,这样应该能节省不少资金。不过导演明格拉显然是个实景主义者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5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