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宋朝的产业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稳固下来,接下来自然要将目光投向其他领域,而西夏国的事业发展便是重中之重。这不仅是因为西夏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,更是因为拓跋静怡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异常强烈。
自从在大宋朝接受了我前世思想的熏陶,并亲身经历了大宋朝的繁荣昌盛之后,拓跋静怡的心中便种下了一颗改变西夏国的种子。她深知,西夏国目前地域辽阔,但半耕半牧的格局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。因此,她下定决心要效仿大宋朝,结合西夏国丘陵地带多的特点,依山建立城池,让部落的部族们都能生活在坚固的城池里,防止被狼群和野兽侵扰,建盖房屋让部落族人都有房子住,让部族都有归属感,对部落有了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的危机感,死心塌地效忠大族长。
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,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,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,还能稳固部落的人心。在城里居住,城外则可以开荒种地,同时人工种植牧草,建立人工牧场,进行牛羊的轮换放牧和牛羊饲料的储备。如此一来,部落的规模必将不断扩大,种植的各种农作物如油菜籽、旱稻、小麦、五谷杂粮、香料、药材、辣椒、棉花等等,以及丰富的瓜果蔬菜,足以养活整个部落的部族人员。
而多余的粮食和农作物,还可以通过乃蛮部落商行卖给大宋朝,换取大宋朝的丝绸、布匹和麻布等物资。这样的贸易往来不仅能够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,更能加强西夏国与大宋朝之间的联系。
拓跋静怡心中的“宏伟蓝图”尚未成型,然而拓跋干却已经迫不及待地行动起来。他率领着大儿子拓跋宏,以及两百名精锐护卫,浩浩荡荡地抵达乃蛮部落。不仅如此,他还紧紧揪住三儿子拓跋丹阳,一同前来。
这一行人抵达后,便毫不犹豫地在乃蛮部落安营扎寨,似乎没有丝毫离开的打算。原来,拓跋干此次前来的目的非常明确——如果无法获得红砖、碧瓦、“三合土”以及“英雄醉”的售卖权,他就坚决不肯离去!
对于乃蛮部落的人们来说,突然涌入这么多陌生人,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压力。尤其是对于那些刚刚开始淡化西夏国和大宋朝概念的部族人而言,这种情况更是一种煎熬。而拓跋干,作为一个典型的西夏国部族至上的民族主义者,对这些曾经的奴隶们,更是毫不客气,颐指气使。
然而,拓跋静怡的出现,让这一局面发生了一些变化。当她得知拓跋干的所作所为后,立刻对他进行了严厉的训斥。或许是慑于拓跋静怡的威严,拓跋干在被训斥之后,终于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1页 / 共4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