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被他贪婪地吸收、消化,然后在他那早已被逻辑和代码训练得异常强大的大脑中,重新构建、组合,形成一个越来越清晰、越来越完整的知识体系。
他几乎是废寝忘食。白天,他和秦枫工程师以及其他技术人员一起,在工作台前激烈地讨论着“破晓”的设计方案,为了一个线圈的缠绕密度、一个电容的布局、甚至一个螺丝的受力角度而争得面红耳赤。晚上,当其他人都已经进入梦乡时,他却依旧独自一人坐在那个小小的隔间里,就着一杯苦涩提神的浓茶,对着电脑屏幕上那些密密麻麻的资料,进行着地毯式的学习和研究。
他甚至还将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,当成了自己24小时在线、且永远不知疲倦的私人导师。他会将自己白天遇到的技术难题,或者在论文中看到的某个深奥的理论,输入到模型中,然后与这个冰冷但却博学的“AI老师”,进行着反复的推敲、辩论和验证。他会提出一个假设,模型会根据海量的数据库给出数十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和潜在的风险;他会设计一个模拟电路,模型则能在一瞬间为他计算出各种极端情况下的能量输出和损耗。
这种高效而专注的学习方式,让他的技术水平和理论知识,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,疯狂地增长着。
这或许就是所谓的“学霸”吧。对于真正热爱并且擅长学习的人来说,知识本身就是最迷人的存在。再加上末世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明确的目标导向,这种潜力被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激发了出来。
时间,就在这种紧锣密鼓的研发和学习中,飞速地流逝。
一周后,当研究所再次召开关于“破晓”电磁狙击步枪核心部件的技术研讨会时,陈默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能在一旁听着,偶尔提出一些“奇思妙想”的旁听者了。
“……关于加速线圈的磁场聚焦问题,”一名负责电磁领域的专家,指着投影幕布上一张复杂的磁场分布图,皱着眉头说道,“我们目前采用的亥姆霍兹线圈结构,虽然能产生相对均匀的磁场,但在能量利用率上,还是有很大的损耗。大约有百分之十五的磁力线是向外发散的,无法有效地作用在弹丸上。”
“如果……我们尝试将线圈的结构,从传统的圆柱形,改成Halbach阵列式的矩形结构呢?”
一个略显沙哑但异常沉稳的声音,突然在会议室里响起。
所有人的目光,瞬间都集中到了声音的来源处——陈默的身上。
只见陈默站起身,走到白板前,拿起一支记号笔,动作娴熟地在白板上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4页 / 共7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