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\n
此建议刘协考虑了很久,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当今天下只有士族大家能做到适龄上学,对于那些底层农人来说,读书哪有农活重要?
\n
曹操一琢磨觉得也有道理,当下没有后世的生产力,农田是整个天下的根本,一旦人人念书便人人都向着当官清闲,粮食若不足,大国底气便没了。单拿中原来说,旱涝并非罕见,如果没存粮支持,早就饿死一片。
\n
不过在荀彧的建议下,还是中庸让步了一下。
\n
在孝廉制的基础上,每郡县都有少量名额只给世家以外的人,只要品行道德孝心得到认可,就可以获得免费上学读书的机会。根据前期试行看看效果,再决定之后是否放开更多名额,或者考虑科举制度,
\n
之后几年除了农业政策,曹操还提出了一些扶持工、商的政策,提出基础建设的重要性,工人地位略微上升,而商人流通南北东西,也有各处文化交流传播的作用,同时为了避免富商地位低而通过投资士族或寒门来提高自身地位,在对商人的政策上有了一定放宽。
\n
并且以国家名义开设了存储机构,利息虽小但十分稳定,比征税更有效快速地能投入基础建设中,且不会引起百姓们的不满。
\n
而针对税收,时任尚书侍郎的诸葛亮向丞相荀彧提出了建议。
\n
百姓其实并非是苦赋税,而是苦多出来一些根本没有规定的税,这些明目给了地方官剥削的空子,只会导致官肥而民瘦,那么自然就很难繁荣。
\n
刘协看了奏折称善,下令严格各项税收名目,凡有私加税收或者巧立名目者,罢官游街示众。
\n
建安二十四年,在曹操六十大寿的这一天,天子封曹操为魏王,曹操三辞三让还是接受了加封,但坚持不要加九赐。
\n
看着如今正值青壮的天子,曹操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1页 / 共4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