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>\n
程晓曼:“跟李老师做学问,我们哪敢偷懒啊。我和他们说了,咱们没有节假日的,跟着李老师,我们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珍贵。”
\n
“少拍马屁了,我看看啊!”
\n
李凡接过他们递过来的订好稿纸,走回休息室后,妆也没卸,直接浏览了起来。
\n
关于京大为什么不出作家这个题目,没有固定答案,问题实在太多了,又因人而异。
\n
他们有从社会整体氛围来分析的,有从技巧过高后反而受制于技巧来分析的,还有从艺术灵性上来分析的,等等。
\n
其实,作家和学问家不能划等号,学问大的人未必是个好作家。
\n
中外历史上,很多作家都是草根出生。能写出伟大作品的人,跟学历关系不大,而往往是那些经受过生活磨难的、从现实的废墟中走出来的作家。
\n
比如说大名鼎鼎的高尔基,最高学历小学三年级。
\n
比如说君特·格拉斯,高中未毕业,在其长篇小说《铁皮鼓》手稿中,还出现了很多拼写错误。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大作家。
\n
比如说,多丽丝·莱辛、欧·亨利等人。
\n
一个作家是否深刻而伟大,文笔其次,学历也其次,而在于他那双眼睛是否明亮,是否能在漆黑的夜里看见光明,在平和的世界里看到隐患,是否能用一支笔唤起人们的共鸣。
\n
所以说,京大的学生能写出漂亮的文采斐然的文章,但未必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,因为他们没处于有利的土壤里。
\n
这就好比一个富豪走进贫民窑,他仅能用笔写出同情,但写不出深刻的渴望。没长期饿过的人怎能知道那种痛苦?有些东西,是脑补不出来的!
\n
&nb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4页 / 共5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