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这个最高戒备区域,在体内“血鸢尾”协议的无形监控下,完成一个看似日常、实则致命的动作:在调试某个次级回路时,“无意中”发现这个隐藏的“隐患”,并按照胁迫者可能期望的方式,将这份伪造的报告,“悄悄”存储进一个预设的、标记为“待复核_次级参数异常”的临时加密文件夹中。这个文件夹的位置,经过澹台镜的精心设计,位于柳眠权限内一个相对边缘但又能被高级别监控系统(包括“深潜者”可能接触的后门)扫描到的数据节点。
“开始吧。”漆雕墨的声音低沉而坚定,如同扣下扳机前的最后确认。
控制台前,柳眠的身体似乎几不可察地绷紧了一瞬,随即又恢复了之前的专注。她微微蹙起眉头,目光在主控屏幕上快速扫视,手指在虚拟键盘上敲击的速度加快了几分,似乎在排查某个棘手的问题。她调出了几组次级回路的实时监控数据流,放大,指尖在其中一个波动异常的参数曲线上轻轻划过,眉头锁得更紧。
接着,她调出了后台日志检索工具,输入了一连串复杂的筛选条件。屏幕上的数据流飞速刷新、过滤。她专注地盯着,如同在沙海中淘金。突然,她的动作停顿了一下,目光聚焦在屏幕上跳出的几行关联日志记录上,眼中闪过一丝恰到好处的“困惑”和“凝重”。
她点开其中一份关联度最高的底层参数分析报告(这是真实的、无害的报告),快速浏览着。然后,仿佛发现了什么关联性,她又调出了另一份关于谐波抑制模块的设计冗余报告(也是真实的)。她的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比对着两份报告中的某些参数阈值,脸色渐渐变得“严肃”起来。
这时,她做了一个关键动作。她新建了一个空白文档,手指悬在虚拟键盘上,似乎陷入了短暂的思考。然后,她开始快速敲击,将刚才比对的参数、日志中的异常点、以及她“推导”出的谐波抑制模块在极限叠加工况下的共振风险模型,简明扼要地录入文档。她的动作流畅而专业,没有任何迟疑或卡顿,完全符合一个工程师在发现潜在隐患时的应急处理流程。
文档完成。她将其命名为“谐波抑制模块_7号_极限工况风险初析”。接着,她打开那个预设的临时加密文件夹,指尖在触控屏上移动,准备将文件拖拽进去。
就在文件图标即将落入文件夹的瞬间!
柳眠的动作,出现了一个极其细微、几乎无法被肉眼察觉的、0.5秒的迟滞!
这个迟滞是如此短暂,如此自然,仿佛只是指尖划过屏幕时一次微小的停顿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6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