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的时间-行为矩阵模型。将每一次异常访问的时间点、目标参数、操作类型、访问源(虽然大部分被伪装,但通过路径回溯和特征分析,澹台镜已剥离出部分真实来源节点)、以及同时段集团内部发生的其他事件(如安全巡逻路线、设备维护警报、网络流量高峰等)全部纳入。
模型在光屏上高速运转,无数线条交织碰撞。一个模糊的行为模式开始浮现:这些访问并非完全随机。它们似乎刻意避开安全巡逻的高峰期,与某些非关键设备的例行维护警报存在微妙的时间关联(可能是利用维护产生的网络流量作为掩护),并且……访问的目标参数,在后期呈现出一种递进式的试探,从基础物理性能,逐渐逼近最核心的极限参数——最终导向了“雷池”事件中的那次致命试探。
这是一个谨慎、专业、极具耐心且目标明确的渗透者。他(或她)对天轨集团的内部运作、安保节奏、甚至网络流量规律都异常熟悉!
澹台镜的指尖在代表“访问源”的数据流上悬停。虽然冒用者极力隐藏真实源头,但在庞大的数据比对和路径回溯压力下,几个反复出现、被高度伪装但底层特征趋同的访问源节点被强行标记出来。其中一个节点,指向了集团生活区——员工食堂的食材供应链管理系统后台接口。另一个,指向了总部大楼地下二层,废弃物分类处理中心的智能压缩控制终端。
都是极其边缘、毫不起眼、却又具备基础网络接入能力的节点。
澹台镜的目光锁定了废弃物处理中心。她的思维如同最精密的探针,瞬间穿透了层层数据迷雾,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在脑中成型:环境监控子站(B7区)提供了物理落脚点,废弃物处理中心提供了网络跳板,食堂供应链系统可能用于信息传递或接收指令……这些节点,如同散落在庞大机器缝隙里的几颗不起眼的砂砾,却被一只无形的手巧妙地串联起来,构成了一条隐秘的渗透通道。
她需要找到串联这些砂砾的“线”。找到那个能同时、或交替接触这些物理节点的人。
指尖轻点,废弃物处理中心近三个月的所有排班记录、门禁记录、维护记录瞬间被抽取、展开。数十个名字在光屏上滚动。澹台镜的目光如同冰冷的扫描仪,飞速掠过。
突然,一个名字和一个简单的备注引起了她的注意。
姓名:魏大川。
岗位:夜班废弃物分类操作员(B区)。
备注:三个月前入职。无不良记录。工作表现:普通。近期因“操作不当”导致智能压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5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