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膜,在微弱湮灭力场的“锚定”下,虽然依旧脆弱,却不再剧烈闪烁,金色的脉络流淌得似乎也顺畅了些许。
这微小的稳定,是用骨架持续透支自身最后一点能量换来的。如同在燃烧自己的残躯,为怀中的生命点亮一盏随时会熄灭的风中之烛。
---
废弃处理厂上层,锈蚀的金属网格走道。
一道身影如同融入阴影的壁虎,紧贴着冰冷的、布满滑腻苔藓的混凝土墙壁,无声潜行。他穿着特制的深灰色防化服,材料轻薄却坚韧,表面覆盖着哑光涂层,将身形完美地融入昏暗的环境。脸上覆盖着一个造型简洁的黑色呼吸面罩,镜片是深色的战术目镜,闪烁着微弱的幽绿数据流。背后背着一个紧凑的金属箱体,线条流畅,无声无息。
陈博士。或者说,曾经隶属于“方舟”基地、负责“钥匙”项目能量场解析的首席研究员陈禹。雷震和博士在霜脊最后的加密通讯片段,以及“方舟”基地湮灭前上传的残缺数据,最终都指向了这里——霜脊之战后,那具失控的“钥匙”残骸最可能选择的、能量逸散最小的隐蔽路径节点。
目镜的夜视与能量探测模式叠加。视野中,污浊的空气被过滤成深浅不一的灰绿色块,但那些盘踞在角落、散发着微弱辐射的变异生物轮廓依旧清晰。更重要的,是能量探测模式捕捉到的那一丝……微弱到极致、却异常精纯的湮灭残留信号!
信号源就在下方!沉淀池深处!
陈禹的动作更加谨慎,如同在雷区行走。他避开了几处结构明显松动的金属走道,绕过散发着恶臭的淤积水潭,利用锈蚀的管道和废弃设备作为掩护,一点一点地向着信号最强的方位靠近。战术目镜的数据流飞快跳动,分析着空气成分、结构稳定性以及……那湮灭残留信号的细微变化。
“信号稳定……无剧烈波动……能量层级持续微弱衰减……符合重伤隐匿模型……”他心中默念,面罩下的眉头紧锁。这信号太微弱了,微弱到随时可能消失。那东西的状态,比他预想的还要糟糕。
终于,他抵达了沉淀池边缘一处相对稳固的混凝土平台。下方是巨大的、散发着恶臭的沉淀池底部,浑浊的积水反射着上方昏暗的光线。信号源就在平台下方,一个被巨大阀门和坍塌物遮蔽的角落。
陈禹伏低身体,如同捕食前的猎豹,将背后那个紧凑的金属箱体无声地卸下,打开。里面并非武器,而是几件精密程度远超时代的小型仪器:一个多频段能量稳定器,一个超高灵敏度的生命体征扫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4页 / 共6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