粮车抵达,衣衫褴褛的百姓们便会围在泥像前焚香叩拜,额头重重磕在干裂的土地上,扬起阵阵尘雾。
“快看!有神迹!”抱着幼弟讨粥的少女突然尖叫。
众人抬头望去,只见西北天际竟浮现出七彩光晕,云层在夕阳的浸染下宛如金色莲台。
尽管通晓天文的官员后来解释这不过是沙暴前的光学现象,但在百姓心中,这就是英王显圣的征兆。
消息随着流民的脚步传遍三秦大地,甚至远至江南水乡,都有人开始在家中供奉写有“英王千岁”的牌位。
草原深处,获救的牧民们将感恩化作独特的祭祀。
他们用羊毛编织成巨大的哈达,缀满玛瑙与绿松石,浩浩荡荡赶往英王临时驻扎的营帐。
老萨满在祭坛前吟诵古老的祝祷词,将新煮的玉米酒洒向天空:“长生天派来的使者啊,您带来的金色粮食,比最肥美的羊羔更珍贵!”
祭祀结束后,牧民们自发组成马队,护送粮车穿越戈壁,马蹄声与驼铃交织成感恩的乐章。
京城的御书房内,朱元璋反复摩挲着西北送来的万民折。
泛黄的宣纸上,密密麻麻按满了血红的手印,还有孩童用木炭歪歪扭扭画的太阳与麦穗。
当看到“愿英王寿与天齐”的祝祷时,这位历经百战的帝王突然剧烈咳嗽起来,指节因用力攥紧奏折而发白。
一旁研磨的小太监看见,陛下浑浊的眼眶里,有泪光在烛火下闪烁。
“传旨,”朱元璋声音沙哑,“赐英王朱文正良田万亩,黄金千两...再拨工部能工巧匠,赴西北修建‘惠民祠’。”
话落,他盯着案头新绘的《农桑图》,图中红薯藤蔓缠绕着玉米秸秆,在画师笔下化作守护大明的祥瑞图腾。
然而,感恩的浪潮背后,暗流悄然涌动。长安城的茶楼酒肆里,说书人敲着醒木,将英王的事迹编成传奇。
“您可知那红薯为何甜如蜜?”说书人卖着关子,“那是英王殿下取心头血浇灌的!”
这样的传言越传越广,甚至有百姓坚信,英王的诞辰能让枯木逢春。
这些话传到宫中,太子朱标的书案上,不知何时多了张匿名纸条,上面用朱砂写着“功高震主,古之忌也”。
远在南洋的朱文正却对这些浑然不觉。他踩着沾满泥浆的布靴,穿梭在新开垦的田地里。
三个月后,惠民祠落成。青瓦白墙的建筑飞檐斗拱,正中的汉白玉雕像栩栩如生。<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