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安皇庄的晨雾还未散尽,管事太监王有德已带着二十余名老农在新垦的田垄间忙碌。
钦天监绘制的种植图谱被小心翼翼地钉在田头木桩上,墨迹未干的朱砂批注在晨露中泛着微光。
王有德捏着玉米种子的手微微发抖,这几粒比金豆子还珍贵的种子,承载着太子詹事府的殷切期望,更关乎着大明未来的粮食命脉。
"都仔细着!"王有德扯着尖细的嗓子喊道,"这可是陛下钦点的宝贝,出了差错,咱们脑袋都得搬家!"
老农们不敢怠慢,按照图谱上的指示,将种子一粒粒埋进松软的泥土,每一个动作都透着十二分的谨慎。
与此同时,江南行省的官衙内,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。
行省长官王大人望着案头的试种文书,眉头拧成了一个死结。
窗外,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,丰收在望的景象却丝毫无法缓解他心中的焦虑。
"大人,这事儿风险太大了。"师爷凑上前,压低声音说道,"咱们江南可是鱼米之乡,稻米种植代代相传,从未出过差错。这突然要改种什么洋玩意儿,万一失败,百姓没了收成,到时候民怨沸腾,咱们如何担待得起?"
王大人长叹一声,在书房里来回踱步:"是啊,这简直就是拿乌纱帽和百姓的命在赌。朝廷的文书虽然措辞严厉,但也没说强制执行。咱们还是稳妥些,就以地力不适为由,婉拒了吧。"
湖广行省的议事厅内,同样弥漫着紧张的气氛。当地百姓世代以种植水稻为生,对陌生的异域作物充满了本能的抗拒。官员们围坐在一起,激烈地争论着。
"诸位,这新作物咱们见都没见过,习性、产量一概不知。"
一位年长的官员忧心忡忡地说,"要是盲目试种,来年颗粒无收,百姓必定怨声载道。到时候发起民变,我们谁能承担这个责任?"
众人纷纷点头,最终达成一致意见:维持现状,按兵不动。这个决定虽然保守,但在他们看来,却是最稳妥的选择。
与这些持观望态度的行省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中都凤阳的义惠侯刘家庄园。义惠侯后人刘承祖站在广袤的田野前,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,眼神坚定如铁。
"想当年,陛下落魄之时,我刘家虽不富裕,却也倾尽全力相助。"义惠侯对族人们说道,"如今太子殿下有令,就算前方是刀山火海,咱们也得迎难而上!"
在他的感召下,刘家上下迅速行动起来。老农们虽然心中忐忑,但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1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