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希望能让混乱的叙事线回归统一。然而,他刚开口,故事就分裂成多个版本,每个版本都在自我实现,导致周围的量子态更加不稳定。莉娅用纠缠编织器试图将这些故事线连接起来,形成一个统一的叙事网络,却发现故事线之间存在着逻辑悖论,无法形成闭环。伊莱全力观测叙事奇点,试图让其坍缩为一个确定的故事,可观测行为却引发了更强烈的量子涨落,奇点的范围反而扩大了。
“量子迷雾的本质是叙事的过度叠加,”林夏突然想到在旧宇宙学习的量子叙事理论,“就像薛定谔的猫,在被观测前处于既死又活的叠加态。这里的问题是,太多的‘观测者’在同时讲述不同的故事,导致叙事无法坍缩。”他调出量子文明的叙事图谱,发现所有的故事线都围绕着几个核心的“叙事锚点”,如同车轮的辐条围绕着轮毂。
“或许我们可以创作一个‘超叙事’,”伊莱若有所思地说,“一个能包含所有可能故事线的元叙事,就像旧宇宙的创世纪咏叹那样,在更高维度上统一所有叙事。”莉娅点头表示赞同:“我可以用纠缠编织器构建一个量子叙事网络,让所有故事线都能在这个网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,同时又相互关联。”林夏则补充道:“我来创作这个‘超叙事’,用叠加的语言讲述一个同时包含所有可能性的故事。”
三人开始了艰难的创作。莉娅精心设计着量子叙事网络的结构,每个节点都能连接多个故事线,同时又保持着一定的量子不确定性,就像一个多维的叙事迷宫。伊莱则在网络的关键节点处设置“观测锚点”,这些锚点不会强制叙事坍缩,而是提供一个稳定的观测视角,让故事线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波动。
林夏则开始创作“超叙事之诗”。他用一种特殊的量子语言书写,每一个词语都包含着多个含义,每一句话都能衍生出无数个故事。诗歌的开头是:“在那既诞生又毁灭的瞬间,在那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地方……”诗句一出,立刻在量子叙事网络中引发了奇妙的共振。
当莉娅的量子叙事网络构建完成,伊莱的观测锚点启动,林夏的“超叙事之诗”也开始在量子迷雾中传播。奇迹发生了。原本混乱的叙事线开始自动融入量子叙事网络,每个故事线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,同时又与其他故事线保持着量子纠缠。叙事奇点的漩涡逐渐平息,化作一个稳定的“叙事核心”,不断向外辐射出包含所有可能性的叙事波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量子迷雾开始消散,取而代之的是一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4页 / 共7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