着喝了两天,腹泻不但没减,反而更重了些,那天早上竟拉了十回,人躺在床上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。
老周又急急忙忙跑到岐仁堂,进门就跺脚:"岐大夫,这可咋整?药喝了更厉害了!"
岐大夫正在给一位老农看咳嗽,听完眉头微蹙:"别急,我看完这位老乡,马上过去。"
到了傅家,见傅夫人脸色比前两天更差,嘴唇泛着青,眼眶陷了下去。岐大夫再诊脉,还是迟微,但似乎更弱了些。
"药喝下去,有没有觉得肚子里暖和点?"岐大夫问。
傅夫人摇摇头,声音细若蚊蚋:"喝的时候觉得嗓子眼有点热,往下走就没感觉了,肚子还是凉凉的,拉得更凶了。"
艾铃在一旁小声问:"师父,这是咋回事?四君子补脾胃,干姜、肉桂温阳,按理说是对症的啊。"
岐大夫让傅家人都出去,只留艾铃在旁边,才缓缓道:"之前我只看到脾土虚,没细想这脾土为啥虚。脾土就像田里的土,要想土好,不光要晒太阳(脾阳),还得有地下的水脉滋润,更得有地底下的火气往上冒——这地火就是肾阳。现在是地火快灭了,光在表面晒太阳,土还是冷的,水湿照样存不住。"
他拿起桌上的茶壶,往茶杯里倒了点水:"你看这水,要想烧开,得靠底下的火苗。如果炉子里的火快灭了,就算你往水里加两勺热水,也只能热一会儿,很快又凉了。傅夫人这就是'水中火'不足,肾里的真阳太弱,中焦的阳气没了根本,补再多脾阳也站不住脚。"
艾铃恍然大悟:"《脾胃论》里说'脾胃虚则九窍不通',可脾胃虚的根子,有时候在肾?"
"对喽。"岐大夫重新开方,"这次得把地火点燃。"他写的是:人参三钱,白术五钱,肉桂一钱,附子一钱。
艾铃看着方子:"师父,白术加量了,还加了附子?"
"白术能燥湿,她腹泻这么久,肚子里水湿重,得多用点才能把水湿吸干。"岐大夫指着方子解释,"附子这药厉害,就像往快灭的炉子里扔块干炭,能一下子把肾里的真阳烧起来,《神农本草经》说它'主风寒咳逆邪气,温中,金疮,破症坚积聚,血瘕,寒湿踒躄,拘挛膝痛,不能行步',这就是说它能祛寒湿、温阳气,劲儿特别足。肉桂呢,就像根引火的柴,能把附子的火气引到该去的地方,不让它乱烧。再加上人参补气,白术健脾,这就叫脾肾同补,让底下的火能往上烧,脾土才能真正暖起来。"
傅老板看着方子,有点犹豫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5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