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迟疑着开口:"赵大哥,这孩子情况太凶险了,高热不退,意识模糊,呼吸也不好......我建议赶紧送县医院......"
岐大夫没接话,只是盯着虎娃两颊那抹诡异的潮红:"李医生,依你看,这是热病?"
李医生愣了愣:"舌苔焦黑,高热谵语,当然是热入心包......"
"错了。"岐大夫打断他,指尖轻轻点在虎娃冰凉的手背上,"《伤寒论》里说,'少阴病,脉微细,但欲寐'。这孩子看着面红唇裂像热证,其实是阴寒太盛,把阳气逼得浮在外面了,这叫'阴盛格阳',是假热真寒的阴极似阳证。"
他转身走到药柜前,声音沉稳如磐石:"若按热证治,用了苦寒药,那才真的没救了。"
赵铁柱在一旁听得发懵:"岐大夫,您是说......娃不是热病?可他烧得滚烫啊!"
"好比烧柴,"岐大夫拿起纸笔,一边蘸墨一边解释,"柴快烧完的时候,火苗会突然窜得很高,看着旺,其实是虚火。这孩子的阳气快被寒气逼得散完了,脸上那点红,是最后的虚阳在外面飘着。"他顿了顿,笔尖在纸上落下重重一笔,"必须用大剂量的热药,把阳气拉回来,才能救命。"
张桂兰听得心惊肉跳:"热药?附子那种?我听说那玩意儿有毒啊!"
"是药三分毒,关键在怎么用。"岐大夫写完药方,递过去,"《神农本草经》说附子'主风寒咳逆邪气,温中,破症坚积聚',只要辨证准了,炮制得当,就是救命的仙丹。"
纸上的药方墨迹未干,字迹力透纸背:
白通汤加肉桂
附片二百五十克 干姜五十克 葱白四茎 上肉桂十五克(研末,泡水兑入)
李医生凑过来看了一眼,惊得眼镜都滑到了鼻尖:"这......这么大剂量的附子?会出人命的!"
岐大夫没看他,只是对赵铁柱说:"附子要用砂锅先煎三个时辰,水开了之后小火咕嘟着,煎到药汤发黑发稠,闻着呛人却不刺鼻才行。葱白要带须的,干姜得用母姜晒的老干姜。"他指着药方上的附子,"这药我亲自给你煎,你去后院劈点桑柴火来,桑柴火性温和,煎附子最宜。"
赵铁柱捧着药方,手还在抖。张桂兰拉了拉他的衣角,看着虎娃越来越微弱的呼吸,咬了咬牙:"他爹,就信岐大夫吧!死马当活马医了!"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后院的药炉上,砂锅里的附子正在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5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