岐仁堂的木门轴总带着股药香,那是百年间熬药的汤汁渗进木头缝里,酿出的独特味道。入伏的雨刚歇,青石板路泛着潮气,药柜上的铜环挂着水珠,倒映着“岐仁堂”三个颜体字——岐大夫祖父手书的,笔锋里藏着《黄帝内经》的墨香。
午后的阳光斜斜切进诊室,照在岐大夫的白褂上。他正低头翻《医宗金鉴》,书页间夹着片晒干的紫苏叶,是去年给张婶治咳嗽时留下的。忽然“吱呀”一声,门被撞开,带进股鱼腥气,一个穿蓝布衫的妇人站在门槛上,手里攥着件灰黑色的汗衫,胸口起伏得像揣了只兔子。
“岐大夫!您快瞅瞅这!”妇人嗓门亮,震得药柜上的瓷瓶都晃了晃。她叫刘春兰,在菜市场卖活鱼,鬓角的碎发被汗粘在脸上,“这腋下的汗渍,黑得像墨汁,洗都洗不掉!夜里手心烫得能烙饼,口干得喝三瓢凉水,见谁都想吵两句,前天跟卖豆腐的为秤星不准,吵得整条街都来看热闹。”
岐大夫放下书,示意她坐下。条凳刚被前个病人坐过,还带着点温度。他伸出三指搭在她腕上,指腹贴着寸关尺,眼睛半眯着,像在听脉里的动静。“脚心也烫?”他忽然开口,声音混着药柜里飘出的丹皮香。
“烫!”刘春兰猛点头,把汗衫往桌上一铺,“您看这黑印子,洗十遍还是这样。西医说是什么‘内分泌’,开了些小白片,吃了俩月,汗没少,反倒浑身发沉,像背了袋沙子。”她张开嘴,舌尖红得像点了朱砂,舌苔薄黄,满是裂纹。
岐大夫收回手,从药柜里抽出本泛黄的《内经》,翻到“五色篇”:“您看‘在藏为肾,在色为黑’,肾属水,管着一身的津液。您这汗黑,是肾水少了,虚火往上冒,把津液蒸得变了色,就像锅里的水烧干了,锅底会结黑垢。”他指着窗外的老槐树,“树要是根缺水,叶子会发黄发焦,人也一样,肾水不足,浑身就像被火烤着。”
旁边抄方的徒弟小郑抬头问:“师父,她这自汗,是不是该用黄芪龙牡散?上次李叔汗多,您就加了黄芪。”
岐大夫把《内经》往桌上一拍:“糊涂!”声音陡然提了三分,“李叔是气虚,汗是淡的;她这是阴虚火旺,汗是黑的,用黄芪补气,岂不是给灶膛添柴?火越旺,汗越黑!”他转向刘春兰,语气缓下来,“您半月前跟人吵架,气了三天没合眼吧?怒伤肝,肝火旺了会偷喝肾水,就像灶边的柴火太旺,锅里的水自然耗得快。”
刘春兰眼圈红了:“可不是嘛!那卖猪肉的占了我半尺摊位,我跟他吵到工商所,夜里躺床上,心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1页 / 共4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