才开始煎药:"记住,这药得用砂锅,文火慢煎,让药性充分融在水里。喝的时候要温温的,不能烫也不能凉,就像给脾胃喝温水,别刺激它。"
第三章:丸药里的固本之策
三剂药下去,小乐的腹痛基本止住了,但脸色还是发黄,吃饭没胃口。岐大夫复诊时,脉象已不那么弦迟,但右关依旧虚弱。"病去如抽丝,"他对潘太太说,"现在得用丸药慢慢调,把脾胃阳气彻底补起来。"
他拿出个小秤,称出益智仁、白芍、神曲:"益智仁温脾止泻,就像给脾胃穿件小棉袄;白芍养血柔肝,防止肝气犯脾;神曲消食和胃,帮助运化。还是以异功散为底子,加桂枝、半夏、炮姜、木香,做成蜜丸。"
潘太太看着岐大夫揉药团的手,突然想起母亲以前做元宵的样子。"这药丸得吃多久?"
"至少三个月。"岐大夫把搓好的药丸放进蜡丸壳里,"脾胃是后天之本,伤了容易补起来难。就像地里的庄稼,旱了很久,得慢慢浇水施肥,不能一下子灌太多。"他又叮嘱,"回去后别给孩子吃生冷油腻,每天早上喝碗小米粥,里面加几片生姜。小米补脾胃,生姜温阳气,比啥补药都强。"
小乐在一旁怯生生地问:"岐爷爷,我以后还能吃粽子吗?"
岐大夫笑了:"能吃,但得吃刚出锅的热粽子,蘸白糖吃,别蘸冰蜂蜜。记住,咱们的脾胃就像个怕冷的老人,得好好伺候着。"
第四章:青云巷里的脾胃课
三个月后,潘太太带着小乐来复诊,孩子长高了些,脸色红润,眼睛也有神了。"现在吃饭可香了,"潘太太喜滋滋地说,"昨天还帮我揉面做包子呢!"
岐大夫给小乐把脉,脉象和缓有力,右关沉稳。"好了,不用再吃药了。"他递给潘太太一个小布袋,"里面是炒莱菔子和鸡内金,回去磨成粉,每周给孩子吃两次,帮着消积食。"
看着母子俩离去的背影,岐大夫的徒弟小陈忍不住问:"师父,小乐这病为啥拖了这么久?以前的大夫咋没看好?"
岐大夫正在收拾药斗,闻言停下手:"现在好多大夫看病,只看表面症状,见疼止痛,见胀消胀,却不去想病根在哪儿。小乐这病,根子在小时候伤了脾阳,后来又反复受寒,积成了'痰涎窠臼'。就像房间里堆了垃圾,不先清理干净,光喷香水是没用的。"
他指着药柜上的"异功散"药斗:"这方子妙就妙在'攻补兼施'。人参、白术补正气,陈皮、木香理气机,桂枝、炮姜散寒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4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