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子,先立住梁柱,才能砌墙铺瓦。"
他迅速抓药: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、炙甘草、当归、陈皮、升麻、柴胡——正是补中益气汤的底子。又加了五味子收敛肺气,艾叶温经止血。"这方子是李东垣《脾胃论》里的宝贝,专补脾胃中气。你媳妇半产后伤了冲任二脉,脾胃又是气血生化之源,把中气提起来,血才能归经。"
药汁在砂锅里咕嘟作响时,刘小芸又昏晕过去一次。李建军捧着温好的药汁,用小调羹往妻子嘴里喂,药汁却顺着嘴角流下来。岐大夫按住患者手腕,脉象依旧浮大无根,突然眉头一皱:"不对!这药喝下去该有点起色,怎么反而更虚了?"
他走到窗边,雨夜里的药香混着血腥气,让他想起《景岳全书》里的话:"大虚必挟寒,寒不除则虚不复。"回头再看刘小芸,嘴唇已泛起青紫,四肢末端冷得像冰块。
"建军,去把我床头那罐野山参拿来!再找块附子,要制过的!"岐大夫语气急促,"你媳妇这不是单纯的气虚,是虚到极点生了寒,就像烧完的炭火,表面没火了,底下其实全是寒气。刚才的药只补了气,没温阳,就像给冻僵的人只穿单衣,不管用!"
第二章:参附汤里的生死线
野山参切片时发出清脆的"咔嚓"声,制附子用刀刮去表皮,露出暗褐色的肉质。岐大夫亲自守在砂锅前,先用武火煮开,再转文火慢炖,让参的醇厚与附子的辛热慢慢融合。
"这参附汤是张仲景《伤寒论》里的回阳救逆第一方。"他一边搅药一边解释,"人参大补元气,就像给即将熄灭的炉火猛添干柴;附子温补肾阳,好比往炉子里捅开死灰,让热气重新升起来。《本草纲目》说附子'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',没它带路,人参的补力到不了根上。"
李建军盯着砂锅里翻卷的药汁,突然想起老家过冬时烧炕,要是柴火湿了,得往灶膛里扔块猪油才能引着火。这参和附子,莫不是给媳妇身体"引火"的?
药熬好时已是子时。岐大夫用棉签蘸了药汁,先抹在刘小芸唇上。那深褐色的药汁刚接触黏膜,患者喉咙里就发出"咕"的一声。"有门!"岐大夫示意李建军扶着妻子,自己用小银勺一点点喂药。
奇迹在半个时辰后发生。刘小芸的手指突然动了动,原本青灰的嘴唇泛起一丝淡红。岐大夫再摸脉象,浮大之势渐收,虽仍虚弱,却有了沉取应指的力道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"让她睡会儿,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4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