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煎药喝下的当晚,张嫂彻夜未眠。到了后半夜,小丫突然翻了个身,喉咙里发出轻微的呼噜声。张嫂心提到了嗓子眼,却见孩子只是咂了咂嘴,继续睡去。直到天亮,竟没像往常一样发作。
两日后复诊,小丫的气色好了些,眼神也清明了许多。岐大夫诊脉时,弦滑之象稍减,便说:"风痰渐化,当加强平肝之力。"改方去鲜菖蒲,加珍珠母五钱(先煎):"珍珠母与石决明同用,如双壁合璧,平肝潜阳之力更着,且能安神定惊。"
他又拿出个青瓷小瓶:"这是白金丸,用白矾合郁金制成,每日三分,温水送服。白矾能消痰涎,郁金能开郁结,二药合用,如同给痰浊丛生的河道筑起清淤闸。"
半月后,张嫂抱着小丫再来时,脸上带着久违的笑容:"岐大夫,您真是活菩萨!孩子自从服药后,只在入院头天发作了一次,后来就没再犯过,吃饭也香了,脸上的白斑都淡了!"
岐大夫仔细检查了小丫的舌脉,脉象虽仍偏弦,但滑象大减,舌苔转薄:"病去如抽丝,不可停药。"他让张嫂继续服用原方十四剂,又叮嘱:"孩子肾脾两虚,需长期调养。平时可用山药、莲子、芡实煮粥,健脾补肾;切勿惊吓孩子,恐引动肝风。"
第四章:脾肾双补的固本之道
八月中秋,岐仁堂前的桂花开得正盛。张嫂带着小丫来道谢,孩子穿着新做的红棉袄,脸蛋红扑扑的,右眼斜睨的毛病也轻了不少,正好奇地盯着药柜上的戥子。
"岐大夫,您看她现在,跟正常孩子没啥两样了!"张嫂递上一篮刚蒸的米糕,"前儿去学堂报名,先生说她记性好,比同龄孩子还机灵呢!"
岐大夫摸着小丫的头,笑道:"这不是我的功劳,是药证相符,邪去正安。你看这孩子,就像棵小树苗,起初被狂风(肝风)和迷雾(痰浊)折腾得东倒西歪,如今风止雾散,根(脾肾)又得到滋养,自然能茁壮成长。"
他对围过来的学徒们说:"小儿痫症,多与先天不足、后天失养有关。肾为先天之本,藏精主骨;脾为后天之本,运化水谷。治痫如同治水,急时需开渠泄洪(平肝熄风化痰),缓时要筑堤固坝(健脾补肾固本)。"
小丫仰着小脸问:"爷爷,为啥我会抽风呀?"
岐大夫蹲下身,指着窗外的桂花树:"因为你的小身体里呀,有股不听话的'风',还有些黏糊糊的'雾'。'风'一刮,'雾'就起来,把你心里的小窗户遮住了,所以你就看不清、听不见了。现在爷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4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