咳嗽明显减轻了,最重要的是,咳血的症状止住了。
“岐大夫,神了!喝了第一剂药,晚上就睡得安稳些了,咳得也少了。喝到第三剂,血丝就没了,痰也清了不少,就是还有点乏力。”阿杰的声音亮堂了些。
岐大夫再诊脉,左手的弦大散弱之象已减,虽仍有些散,但按之有了些力。“不错,正气在恢复,表寒也散得差不多了。”他拿起之前的方子,“麻黄这味药,功效强但也燥,现在表邪已去,就不能再用了,免得它‘功成身退’时再伤了正气。”
他改了方子:“人参三钱,黄芪五钱,当归身三钱,白术三钱,白芍药四钱,陈皮二钱,炙甘草一钱,生甘草一钱,加麦冬三钱,五味子一钱。”
“去掉麻黄,加了麦冬和五味子,这是取《温病条辨》里生脉散的意思,麦冬养阴润肺,五味子收敛肺气,现在要重点补肺阴、敛肺津,让肺脏好好恢复。”岐大夫解释道,“你看你之前咳血,津液损伤不少,这两味药就像给干燥的肺叶洒上甘露,润一润。”
又过了四天,阿杰再来时,咳嗽基本消失了,饮食也增加了些,但还是觉得没什么胃口,人也容易累,脉象虽然比之前有力,但仍然有些散大,不够收敛。
岐大夫沉吟片刻,再次调整药方:“人参二钱,黄芪四钱,当归身二钱,白术三钱,白芍药三钱,陈皮二钱,炙甘草一钱,加黄芩一钱半,砂仁(后下)一钱,法半夏二钱。”
“现在脉象还散,说明气血还没完全归拢,人疲倦、饮食少,是脾胃功能还没恢复好。”岐大夫指着新加入的药材,“黄芩能清余热,你之前肺里有郁热,虽然大部分散了,但可能还有点尾巴,用少量黄芩清一清,就像打扫战场。砂仁芳香醒脾,能开胃行气,法半夏燥湿化痰,还能和胃止呕,这两味药搭配,就是给你的脾胃加把火,让它好好工作,运化水谷精微。”
阿杰看着药方,感慨道:“大夫,您这方子就像变魔术一样,随我身体变化一直在调,怪不得效果这么好。”
“这叫‘辨证论治’,”岐大夫笑着说,“中医治病,就像行军打仗,敌情(病情)变了,战术(药方)也要跟着变。你看《黄帝内经》里说‘必先岁气,无伐天和’,还要‘因人制宜’,你的问题根源在熬夜伤了脾胃气血,又感风寒,所以治疗始终以扶正为主,兼以祛邪,一步步来,急不得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第五章 尾声:春夜灯火里的中医智慧
半个多月后,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4页 / 共5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