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这药要喝十天半月,每天用黄酒和生姜煎,喝完后用盐袋子焐焐肚子,帮助脾胃回暖。"岐大夫又写了个食疗方,"每天用当归五钱、黄芪一两、生姜五片、红枣十枚,炖一只老母鸡,连汤带肉吃,这比任何下奶药都养人。"
一周后,产妇由家人搀扶着来复诊,脸色已恢复红润,说话也有力气了。"岐大夫,谢谢您救了我一命,"她轻声说,"现在奶水虽然还不多,但每天都在慢慢增加,喝了您开的药,胃里暖暖的,再也不拉肚子了。"
诊脉时,脉象已趋和缓,沉象渐去。岐大夫在原方基础上调整了剂量,加了鹿角胶三钱烊化:"鹿角胶温肾助阳,补精血,能增强生乳的效果。记住,以后无论吃什么补药,先问问自己胃里受不受得住,脾胃是气血的源头,源头温暖,水流才会充足。"
年轻爸爸扶着媳妇离开时,特意回头对岐大夫鞠了一躬:"岐大夫,我们以后再也不敢乱喝偏方了,您这课比什么都值钱,让我们知道了身体是怎么回事,药该怎么吃。"
诊所里,艾灸的余温尚未散去,药柜上的"红参"、"附子"在冬日的光线下显得格外厚重。岐大夫看着窗外飘落的第一片雪花,想起《脾胃论》的开篇:"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。"这产后少乳,看似是乳汁不足,实则是脾胃生化之源是否充沛,阳气是否通达,需得像对待初生的婴儿般,小心翼翼地呵护那一点脾胃阳气,方能让乳泉长流。
第四章 职场妈妈的"气阴亏"与一瓯润燥生乳膏
立春后的清晨,岐仁堂来了位穿着职业装的年轻妈妈,怀里抱着吸奶器,脸上带着疲惫的笑容。"岐大夫,又来麻烦您了,我这上班刚半个月,奶水就明显少了,晚上回家孩子饿得直哭,我这心里跟刀割似的。"
这位张女士在外企工作,产假一结束就重返职场,每天泵奶三次,常常因为开会耽误时间。"我知道产后半年最关键,可工作实在放不下,最近总觉得口干舌燥,嗓子像冒火,晚上睡觉出虚汗,白天没力气,月经量也少得可怜。"
岐大夫诊脉时,发现她脉象细数,右寸关尤甚,舌体瘦薄,舌质红少苔,舌面有裂纹。"你这是典型的气阴两虚,兼有肝郁气滞。"他倒了杯麦冬沙参茶,"《黄帝内经》说'劳则气耗',你上班劳心劳力,又经常熬夜泵奶,气阴被过度消耗,就像油灯芯太长,油又加得不够,自然越烧越枯。"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"奶水是气血所化,气不足则推动无力,阴不足则化源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6页 / 共9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