烟没排出去,不光呛嗓子,还会糊了灯芯。”
他起身从药柜里取出白檀香:“这味药香气最妙,既能通心窍,又能醒脾胃,就像打开窗户通风。丹参活血,砂仁醒脾,枳实、陈皮理顺气机,把堵在胸口的痰湿浊气一股脑儿往下推。”
老妇人盯着药方:“岐大夫,这药咋煎?”
“瓜蒌要掰碎,薤白要连根须洗干净,”岐大夫叮嘱道,“先用井水浸泡半个时辰,武火煮开后,换文火再煎一刻钟。生姜要拍破,砂仁后下,闻到药香就差不多了。每天一剂,分三次温服。”
【叁】紫砂壶里的转机
三日后,老妇人又来了,手里没拿青花瓷杯,换成了把紫砂壶。“岐大夫,喝了您的药,胸口没那么闷了,恶心也轻了。”她坐下时,眉头舒展了些,“就是这药味太冲,喝得我直冒汗。”
岐大夫搭过脉,脉象滑象渐退,细象仍在:“这是痰湿松动的好兆头。《伤寒论》说‘病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’,您这十年茶垢,哪是三剂药就能洗干净的?”
他在原方里加了三钱炙甘草:“甘草既能调和诸药,又能补您不足的心气。记住,茶先别喝了,改成喝炒米水,健脾祛湿。”
老妇人点点头:“不瞒您说,喝药这几天,我把攒的茶饼都收起来了。昨天试着吃了碗阳春面,居然觉得香了。”
“这就对了,”岐大夫笑道,“胃气得和,心窍才通。就像厨房灶台擦干净了,做饭才香。”
又过了五日,老妇人几乎是小跑着进了岐仁堂,手里拎着个食盒:“岐大夫,您尝尝我蒸的茯苓糕,现在胃口好了,能吃能睡,胸口也不疼了!”
岐大夫接过食盒,搭脉时见脉象和缓,舌苔薄净,便说:“脉象已趋平和,舌苔退净,胸阳得伸,痰湿得化。”他取过原方,将半夏减了三钱,加了五钱党参:“再服五剂,巩固疗效。记住,以后喝茶要喝淡茶,最好配着炒薏米,别让痰湿再积起来。”
老妇人连连称是:“您这心胃同治的法子真神!以前总以为是心脏的毛病,谁想病根在脾胃呢。”
【肆】青石板上的医道
送走老妇人,学徒捧着账本问:“师父,为啥李老师的胸痹要从脾胃治?”
岐大夫擦着紫砂壶,缓缓道:“《脾胃论》说‘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’。心主血,脾统血,脾失健运,气血生化不足,就像工厂原料不够,自然造不出好血。再者,脾为生痰之源,痰湿内生,上犯心胸,心阳被遏,焉能不病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