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我师父当年收我时,也让我背了三年《汤头歌诀》。"他望向诊室墙上挂着的匾额,"'大医精诚'四个字,看着简单,做起来难。就像你这病,看着是抽搐,根儿却在脾阳,要是只盯着抽搐治,一辈子也治不好。"
入夏后,周建民常来岐仁堂帮忙晾晒药材。有回他看见岐大夫给个咳嗽的孩子看病,没用听诊器,只摸了摸后颈,又看了看舌苔,就开了款薄荷粥的食疗方。"岐叔,为啥不给那娃开药?"
"《黄帝内经》讲'不治已病治未病'。"岐大夫擦着药钵,"那孩子是贪凉吃多了冰糕,伤了肺卫,一碗薄荷粥疏散风热就够了,何必动药?就像你当初,要是早知道保护脾阳,也不至于遭那半年罪。"
第五章·尾声:渠黎镇的药香
如今,每当渠黎镇的午后飘起阵雨,岐仁堂的木门总会迎来几个躲雨的村民。他们围坐在药灶旁,听岐大夫讲药材故事:"这白芍要春分前后挖,根须像姑娘的辫子;这羌活长在海拔三千米的山上,能祛全身游走的风寒......"
周建民的儿子小周已能帮着抓药,他最擅长辨认黄芪的优劣。有次县医院的西医来调研,看见诊室里没血压计、没输液架,只有满墙的医书和药斗,忍不住问:"岐大夫,您这看病全靠经验?"
岐大夫正在给患者艾灸,艾烟在雨幕里蜿蜒成缕:"不是经验,是老祖宗的道理。就像周建民那病,《金匮要略》里早写着'病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',我不过是照着老方子,给现代人开碗热汤罢了。"
雨停时,小周背着药篓跟岐大夫去后山采药。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,落在青石板路上。远处,水泥厂的传送带还在转动,但周建民知道,有些东西比钢筋水泥更经得住岁月——比如岐仁堂里那本翻烂的《黄帝内经》,比如砂锅里熬了二十年的药香,还有那些在晨雾与暮色中代代相传的医者仁心。
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:(www.qibaxs10.cc)岐大夫的悬壶故事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