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繁华的都市里,岐仁堂的招牌在晨光中熠熠生辉,古朴的木质门匾上,“岐仁堂”三个鎏金大字苍劲有力。诊室内,药香萦绕,各色药材整齐排列,岐大夫正伏案研读医书,白须随着呼吸轻轻颤动,专注的神情仿佛与外界隔绝。
突然,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室内的宁静,一位神色慌张的年轻人推门而入,“岐大夫,救命啊!您快救救我朋友!”岐大夫闻声抬起头,目光温和而沉稳,示意年轻人坐下慢慢说。年轻人定了定神,喘着粗气说道:“我们几个朋友去稻城亚丁旅游,那边山高路远,风景虽美,可我那姐妹却遭了殃。一开始只是觉得头晕乏力,喘气费劲,我们也没太在意,只当是累着了。谁知道后来越来越严重,直接晕倒昏迷,再也没醒过来……还有之前在四姑娘山镇,也有个男的,也是类似的情况,没抢救过来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?是不是那边有什么邪祟作祟?”
岐大夫微微皱眉,沉思片刻后,缓缓开口:“这并非什么邪祟作怪,而是天地之气对人体的影响。《黄帝内经》有云,‘地有高下,气有温凉,高者气寒’。那稻城亚丁、四姑娘山等地,地势高峻,气候寒凉,阳气难以生发,阴气偏盛。人体进入这样的环境,就如同踏入了一个阴阳失衡的世界。”
年轻人一脸疑惑,追问道:“可我们都是身强体健的年轻人,平日里连感冒都很少得,怎么一到那地方就不行了呢?”岐大夫捋了捋胡须,解释道:“人体与自然本就一体,讲究阴阳平衡、气血调和。《脾胃论》中提到,‘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’。我们在平原生活,脾胃功能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和饮食,气血运行有序。然而到了高原,环境突变,脾胃一时难以适应,就好比那运转良好的水车突然没了水流,气血生化无源。”
“而且,高原之地,风寒之邪猖獗。《伤寒论》言,‘太阳之为病,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’。人体的卫气本是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,可在高原,卫气因环境变化而虚弱,风寒之邪便趁虚而入,侵袭肌表。风寒束表,卫阳被郁,就会出现头痛、恶寒、身痛等症状。”
“那为什么有的人症状轻,有的人却会危及生命呢?”年轻人急切地问。岐大夫叹了口气,说道:“这就与每个人的体质密切相关了。《金匮要略》指出,‘五脏元真通畅,人即安和’。若本身脏腑功能强健,气血充足,阴阳平衡,就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,即便感受外邪,症状也相对较轻;反之,若本就存在脏腑虚损,如心阳不足、肺气虚弱、脾胃虚弱等,到了高原,在风寒之邪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1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