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的“火苗”。二药一辛一苦,一升一降,就像给脾胃装了台“气机交换机”,让清气上升,浊气下降。
第三层:修补屋顶(收敛止汗)
生龙骨30g(《本经》“收敛浮阳,镇惊安神”)和生牡蛎30g(《本草纲目》“潜降虚火,收敛固涩”)是“屋顶瓦片”,专门收敛浮越的虚阳,防止汗水继续外泄;浮小麦30g(《本草纲目》“益气除热,止自汗盗汗”)是“吸水海绵”,甘凉入心经,把心经的虚热和汗水一起吸走。四药搭配,好比给漏雨的老房子修好了屋顶,再也不怕“盗汗漏雨”。
“这药方分三路打:苍术、白术、茯苓清湿浊,半夏、黄芩调气机,龙骨、牡蛎、浮小麦止虚汗,”我向阿婆的孙子解释,“就像给您家的老房子做了次全面管道维修,清淤泥、通闸门、补屋顶,自然不再‘水漫金山’。”
三、厨房里的“祛湿套餐”
怕阿婆喝不惯苦药,我特意交代:“加3颗蜜枣一起煎,蜜枣性温,既能调和药性,又能补脾气,就像给苦药裹了层糖衣。”
“平时还能吃糯米糕吗?”孙子指着阿婆床头的点心盒。
“暂时别吃了,”我摇摇头,“换成炒薏米山药粥吧——炒薏米30g、山药20g、陈皮5g,薏米炒到微黄再煮,健脾祛湿还不伤胃,比糯米糕好消化多了。”
四、三周后的“落地奇迹”
第七天复诊,阿婆坐在轮椅上精神好了许多:“昨晚只出了一次汗,枕头没湿完!”摸她的脉,濡滑感减轻,重按能摸到点力气了;看舌苔,黄腻退了大半,边缘齿痕变浅。我把黄芩减到6g,加党参15g(《本草从新》“健脾运胃,补中益气”),好比给修好的管道刷层防腐漆,巩固脾胃功能。
两周后,阿婆竟能在孙子搀扶下走进医馆:“头晕轻多了,能看清墙上的福字了!”她指着我身后的对联,眼里有了光。再诊脉,脉象趋于和缓,舌苔薄白湿润,胸前皮肤的泛红也退了。我教她每天按揉丰隆穴(小腿外侧,外踝尖上8寸)200次,“这是‘化痰第一穴’,常按能帮脾胃清理‘垃圾’。”
“为啥吃了去湿的药,汗就不出了?”孙子扶着阿婆问。
“您看这茶壶,”我提起桌上的紫砂壶,“壶里水太满,盖不严就冒蒸汽(自汗);火太旺,水烧开了也冒蒸汽(盗汗)。我们用苍术、茯苓把壶里的水倒掉些,用黄芩把火调小些,蒸汽自然就少了。”
诊室里的“湿浊课堂”
“老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