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气搭了架梯子,让郁热顺着清阳上升的势头透出来。再加上炙甘草5g(《伤寒论》“调和诸药,温中益气”),既能防止干姜太燥,又能稳稳守住中焦,好比在炭火盆边放了壶温水,暖而不烫。
“这药喝下去,孩子会出点小汗,”我把药方折好递给妈妈,“但不是用退烧药逼出来的汗,是脾阳化开寒湿后,正气自己把热透出来了。”
三、厨房里的“温化”智慧
怕妈妈煎药犯难,我特意画了示意图:“炒白术要先炒到微微发黄,像烤过的馒头片,这样温脾的力量更强;干姜只用3g,掰成小块,和白术、茯苓先煎20分钟,再放荷叶煮5分钟。”
“孩子不肯喝苦药怎么办?”妈妈看着熟睡的朵朵发愁。
“加半块老冰糖,”我笑着指了指药柜上的蜜炙甘草,“甜味属土,能帮着补脾,还能让药汤变成淡淡的甜姜味,小朋友更容易接受。”
四、三剂药后的阳光重现
第三天清晨,妈妈抱着朵朵冲进医馆,脸上挂着泪又带着笑:“烧退了!昨晚出了一身细汗,今早起来要喝小米粥!”朵朵趴在妈妈肩头,小脸红润润的,眼睛亮晶晶的,看见我桌上的针灸模型,还伸手去抓。
摸她的额头,温度正常了,小手小脚也暖乎乎的,舌苔白腻退了大半,食指络脉的青色缩回到气关。我在原方里减了干姜,加炒扁豆10g(《本草纲目》“和中下气,健脾化湿”),嘱咐再喝两剂巩固:“就像雪化了要及时春耕,现在脾阳刚恢复,得慢慢培补。”
“为什么之前吃凉药不管用?”妈妈摸着孩子的头发轻声问。
“您看这体温计,”我拿起桌上的水银温度计,“朵朵的热不是外面来的火,是里面的湿泥闷出来的。凉药就像往湿泥里浇水,越浇越闷;温药像烤火,把湿泥烤干了,火自然就散了。”
五、诊室里的“稚阳”课
“以后孩子发烧,先看这三个地方:”我轻轻握住朵朵的小手,“一看手脚是暖还是凉,二看舌苔是黄还是白,三看小便是黄还是清。如果手脚凉、舌苔白、小便清,哪怕发烧也不能随便用凉药,很可能是体内有寒,阳气郁住了。”
“就像冬天烤火,烟囱堵了烟出不来,”妈妈若有所思,“得先通烟囱,不是往火里泼水。”
“对!”我笑着点头,“小儿是‘稚阳之体’,就像刚发芽的小苗,根还浅,经不起寒药折腾。以后饮食也要注意,少给冰酸奶、凉水果,夏天喝温水比喝冰水更解渴。”<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