给发脾气的肝木喂甘蔗,让它不再欺负虚弱的脾土。这两味药专补阴虚,就像给漏水的水渠抹上防水泥。
第三步:引活水(行气滞、固脾精)
炒山药20g(《神农本草经》“补虚羸,长肌肉”)像堤坝,把脾胃精华牢牢锁住;陈皮6g(《纲目》“疗呕哕反胃”)是理气小能手,轻轻推开堵在脾胃里的“门”,让气机顺畅流动。最后用陈米水煎药——陈米性凉能清热,还能护胃气,就像用旧棉絮擦机器,温和不伤着。
“这药分三路走:党参、白术补脾气,石斛、白芍养胃阴,陈皮、山药理气滞,”我把药方折好递给他,“就像给你身体里的水渠做了次大整修,淤泥清了,裂缝补了,水流顺畅了,热就跟着走了。”
三、厨房里的“修渠指南”
怕林先生记混,我又画了张服药时间表:“辰时(7-9点)胃经当令,喝第一煎,借胃阳把药劲往上带;酉时(17-19点)肾经当令,喝第二煎,顺带着补补先天之本。”
“能不能加生姜?我平时怕冷。”他搓着胳膊上的鸡皮疙瘩。
“生姜性温,但你舌头发红,虚热重,”我想了想,“每天煮点小米粥,加10g炒薏米,代替早餐的冷包子,比生姜更养脾。”
四、三周后的“荒原复苏”
第七天复诊,林先生进门时步子轻快了许多:“岐大夫,眼胀轻多了,前额的石板好像被搬走了!”他张开嘴,舌面上剥落处长出了薄薄的新苔,像荒原上冒出的嫩芽。诊脉时,右关脉隐隐有了力道,酸腐屁也少了。我在原方里去掉陈皮,加熟地12g(《本草从新》“滋肾水”)、炙甘草6g(《伤寒论》“建中焦”),好比给修好的水渠旁边种上大树,稳固根基。
“现在能吃两大碗米饭了,”林先生摸着肚子笑,“昨天堵车时,居然不觉得饿,胃里暖暖的。”再看他面色,两颊透出淡红,眼窝不再像古井般深邃,舌体胖大也减轻了。
“世人看见瘦就想补肉,看见火就想浇水,”我望着窗外正在翻土的园丁,“却不知道《脾胃论》说‘内伤脾胃,百病由生’。您看这药方,没一味猛药,就是慢慢修水渠、润土脉,就像园丁翻土——土松了,水通了,小苗自然就长起来了。”
深秋的阳光穿过竹帘,照在林先生的舌苔上,那些新长的薄苔就像清晨的霜,细细密密地铺在荒原上。他摸着药方轻声说:“原来我的身体,是条需要修的水渠啊。”我笑着点头:“现在水渠通了,等冬天好好养养,明年春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