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了,地力用的太尽了,到武后执政的年间,就不得不至洛阳就食,天子和百官要靠这种办法来吃饭,一则是照应民力,二来,也是一个帝国政治中心不能自给自足的尴尬境遇。
到了明朝,情形却是更加严重。北方的粮食用来供应边军和自给自足,加上养活那些亲藩和地方官府就已经较为吃力,象直隶和河南、山东一带尚好,到了山西、陕西、延绥、甘州一带,就需要年年运粮过去了。
至于京师,有着超过百万的人口,这种超级大城市想要有自给自足的粮食供应当然是痴人说梦,所以只能在年年动员超过百万的人力,由江南一带就是人推肩挑,然后由卫所军人组成的漕军一路北上,运到通州为止。
每年都是这么着,所以在永乐年间就有海运的呼声。
可惜,当时的技术和思想远没到达能海运的程度,就算是在几百年后,技术够了,人心却仍是不够,拖了好几十年,才勉强把这种劳民伤财,看似给了几十万人工作,但却是无意义的浪费的漕运给停掉了。
京师如此,而在开中法没有被破坏之前,边境的粮食也能供应如常,就是用这种办法,大明维持了京师的平稳和边关的安全。
所以京师储粮用来发放俸禄,首先皇帝这一关便不怎么能过的去。
……
“朕一年收进百万金花银,但现在各处都是进入出多……”在乾清门,算是比较正式的召见,张佳木站在下首,皇帝坐于御椅之上,四周是一群穿元青色长袍,白靴笼冠持铜头拂尘的太监。
在张佳木的身侧,则是大学士礼部尚书李贤。
象这种一文一武搭配着的召见,在皇帝这里已经是好多回了。毕竟,张佳木现在的权势已经在实际上超过了永乐年间的纪纲。而在纪纲当权的那些年,连李景隆这样的纨绔国公都不被纪纲放在眼里,连赵王和汉王的储位之争,纪纲都置身其中,游刃有余。
&nb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5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