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夫组成的队伍,正在监工吏卒的严密看管下,挥汗如雨地进行着一项浩大的工程——修建一座新的巨型粮仓兼转运基地。
夯土的号子声此起彼伏。民夫们分成数组,一组在挖掘深达数尺的方形地基坑,坑底铺上厚厚的碎石和烧制的碎陶片用于防潮;一组在制作巨大的夯土墙板模具;人数最多的一组,则在监工吏卒有节奏的号令指挥下,喊着低沉的号子,合力抬起沉重的石夯(或木夯),一下下、极其用力地砸向模具中潮湿的黄土!每一次石夯落下,都发出沉闷如雷的“咚!”声,大地为之震动,黄土被挤压得严严实实。汗水顺着民夫们古铜色的脊背流淌下来,在寒冷的空气中蒸腾起淡淡的白雾。被反复夯打过的土墙,呈现出一种近乎岩石般的致密和坚硬,在冬日的阳光下泛着灰白的光泽。
负责督造此仓的,正是坐镇大梁、总督魏地防务的年轻将领王贲。他一身轻便的甲胄,外罩玄色披风,站在一处刚刚夯筑起数尺高的仓基旁,面色冷峻。他身边站着几名工师(工程技术人员)和仓吏,正摊开绘有仓廒布局的牛皮图纸,激烈地讨论着什么。
“……王将军,按此规制,此仓建成后,可储粟米不下百万石!然工期紧迫,土墙需逐层夯筑,每层皆需晾晒干透方能继续,否则极易崩裂倾颓!若强行赶工,恐……”一名头发花白、经验丰富的老工师指着图纸,脸上满是忧虑。
王贲的目光扫过热火朝天的工地,又落回图纸上,声音斩钉截铁:“工期不可延误!大王严令,此仓务必在开春前具备储运之能!土墙干透?来不及!”他指向图纸上仓廒内部的支撑结构,“加木柱!多加粗大木柱!土墙之内,每隔五步(约七米),立直径三尺(约70厘米)巨木为骨!仓顶桁架,亦用巨木加固!不惜木料!但求坚固!能撑过伐楚之战所需即可!日后倾颓,再重建便是!”
“喏!”工师和仓吏们见王贲态度坚决,且提出了折中方案(牺牲长期稳固性换取短期可用性),只得领命。王贲的决断,正是秦国战时效率的体现——为了赢得战争,可以不惜代价,可以打破常规!这座仓廒,就是钉在楚国北境的一颗钉子,一个重要的补给节点。
就在王翦、王贲父子如同巨大的工蚁,在关东大地上为那六十万大军构筑着坚实的粮道与据点时,咸阳宫章台深处,嬴政再次召见了那位即将肩负伐楚重任的老将。
依旧是那间悬挂着巨幅舆图的静室。王翦身着便服,风尘仆仆,显然是刚从阳翟或某处巡视归来。他恭敬地向嬴政行礼,姿态无可挑剔。<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7页 / 共10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