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陵的时光在焦灼的等待与紧锣密鼓的准备中悄然流逝。万民持续的祈愿如同涓涓细流,无声地滋养着两个关键节点:府库地窖中的禹鼎星尘,以及州牧府熔坑深处的地脉生机。
地窖内,赵老匠师几乎寸步不离禹鼎。他手中的特制铜棒已成为沟通的桥梁,持续引导着巴陵地脉中相对平和稳定的土行之气,温养着裂痕深处那点七彩星尘。星尘的光芒以肉眼难以察觉的速度,极其缓慢地增长着。最显着的变化,是那股微弱的脉动。它不再时断时续,而是变得极其稳定、清晰,搏动的力度也隐隐增强了一丝。赵老匠师甚至能通过铜棒,模糊地感受到那脉动中蕴含的一丝极其微弱的意志——如同初生婴儿懵懂的意识,带着对“存在”本身的好奇和一丝…深沉的疲惫。
“军师,星尘脉动愈发稳定,其内…似有微弱灵性滋生。”赵老匠师向每日必来查看的诸葛亮汇报,老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敬畏交织的光芒。
诸葛亮凝神感知着铜棒传递来的那微弱却坚韧的搏动,疲惫的脸上露出一丝宽慰:“此乃万民愿力与地脉滋养之功。继续温养,不可操之过急。灵性初生,最是脆弱。” 他心中默念:子扬,坚持住。
与此同时,州牧府熔坑边缘。
魏延几乎将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帅府。他命人在相对安全的区域搭建了简易营帐,日夜守候。熔坑中心那片琉璃岩层下传来的地脉脉动,与禹鼎星尘的脉动遥相呼应,同样变得稳定而有力。魏延每日盘坐于此,以心神感应,试图与那深藏的意志建立更清晰的联系。渐渐地,他不再仅仅感受到疲惫和眷恋,偶尔还能捕捉到一丝极其微弱的、对外界信息的“好奇”波动。当他将巴陵现状、魔巢威胁、诸葛亮计划等信息,以最简洁的意念传递向熔坑深处时,那脉动似乎会短暂地加速一下,如同倾听时的专注心跳。
地脉熔炉深处。
无尽的黑暗与沉重的压力包裹着一点微弱的土黄色光核。光核的核心,是刘晔燃尽前最后一点不灭的意志烙印,裹挟着被炼化提纯的、最精粹的襄阳地脉本源。此刻,这光核如同沉睡的种子,在万民汇聚的悲愿之力持续不断的冲刷与温养下,正发生着缓慢而奇妙的变化。
那磅礴的、带着无尽哀思、不屈信念和守护渴望的愿力,穿透了厚重的地层和琉璃岩层,如同温暖的甘泉,浸润着濒临熄灭的光核。愿力中蕴含的“生”之执念,如同钥匙,正在一点一滴地唤醒光核深处沉寂的“活性”。
光核内部,那点属于刘晔的意识烙印,在愿力的滋养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1页 / 共5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