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主公,庐江新败,士气受挫。刘晔虽侥幸得胜,然根基浅薄,北有曹操虎视,西有刘表未定,暂不足为虑。当务之急,非在雪一时之耻,而在固我江东根本!”
他顿了顿,条理清晰地分析:“其一,山越各部,见我新败,必又蠢蠢欲动,袭扰后方。当遣大将,速平山越之患,安定腹心!其二,曹操虽胜袁绍,然元气大伤,中原疲敝,此乃天赐良机!我江东当遣使结好曹操,献上贡礼,使其无暇南顾。待我内平山越,外结强援(曹操),休养生息,积蓄力量,再图中原或西取荆襄,方为上策!若此时再与庐江纠缠,空耗钱粮兵马,实乃不智!” 张昭代表了江东本土大族的稳健派意见,主张先安内,再图外。
孙权碧眼微眯,手指在刀柄上轻轻摩挲,显然在权衡周瑜的雪耻之策与张昭的稳妥之策。他既渴望像兄长孙策那样快意恩仇,一雪前耻,也深知张昭所言的老成谋国之道。最终,他缓缓点头:“张公老成谋国,言之有理。雪耻之事,暂且搁置。传令:吕蒙、董袭,率部清剿丹阳、会稽山越!张纮,你即刻准备厚礼,出使许都,面见曹操,务必结好!”
“主公英明!” 张昭等人躬身领命。
周瑜嘴唇动了动,终究没有再言。他看着孙权决断的侧脸,心中掠过一丝复杂。他理解孙权的选择,也明白张昭的顾虑,但庐江城头那道青衫身影,如同芒刺在背,让他隐隐感到不安。江东,似乎正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拖入内耗与保守的漩涡。
庐江,太守府书房。
诸葛亮羽扇轻摇,点在舆图“柴桑”的位置,脸上带着洞悉一切的了然微笑。
“孙权碧眼紫髯,性度弘朗,然其继位未久,威望未立。庐江一败,周瑜威名受损,江东内部,主少国疑,新旧势力必然暗涌。张昭等老臣,代表江东本土大族,求稳求安,必主先平山越,结好曹操,徐图后举。此乃守成之策,亦是困兽自保之道。”
他羽扇移动,指向丹阳、会稽等山越盘踞之地:“山越之患,疥癣之疾,然欲彻底清剿,非一日之功,必牵制江东大量兵力财力。再观其结好曹操……” 诸葛亮笑容微冷,“曹孟德何等枭雄?岂会真心结好?不过是利用江东牵制刘表与我等罢了。孙权此举,无异于饮鸩止渴,自缚手脚。”
诸葛亮转过身,看向刘晔和荀彧,羽扇最后坚定地指向了舆图上那片富庶的荆襄九郡:“此正是我庐江千载难逢之机!江东困于内忧,无暇他顾。曹操疲于中原,无力南侵。袁氏兄弟相争,河北大乱。当此之时,唯有西向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