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藩属国与藩王封地是一样的,在大明的土地上自治,遵祖制不收取赋税,但是所有矿产皆属于皇室所有。
经过王承恩一番解释,藩属国土地上的所有物产,需要它们朝贡才能为大明所有;
而大明自太祖立国时,为了与元朝以军事干预为主的蕃国政策区别,特立出五大项与蕃国策: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一、“怀柔远人”的外交理念
明朝继承元朝的宗藩体系,但摒弃武力征服,改以“厚往薄来”(赏赐远超贡品价值)的方式维系宗主国权威。
通过册封、朝贡贸易、文化输出(如儒家礼仪、汉字)确立“天下共主”地位。
二、朝贡贸易的经济纽带
藩属国定期遣使进贡特产(如朝鲜人参、安南象牙、琉球硫磺),大明回赐丝绸、瓷器、茶叶等奢侈品。
朝贡贸易本质是政治象征,但附带经济利益(如海禁政策下垄断海外贸易)。
三、军事保护承诺
宗主国名义上承诺保护藩属国安全(如抗倭援朝、安南内乱、东吁吞缅),但实际执行力有限。
四、汗国名义承认
在传统“华夷秩序”框架下,对四大汗国采取了招抚政策,希望他们名义承认明朝的宗主地位,但是收效甚微。
五、设立不征之国
朝鲜、日本、大流求、小流求、安南、真腊、暹罗、占城、苏门答腊、西洋诸国、爪哇、溢亨、百花、三佛齐与渤泥国。
只是随着大明财政困难、边疆危机、政治腐败削弱了宗主国实力,藩属国逐步减少朝贡,未得到大明有效制裁,从而逐渐脱离;
各藩属国内部政局变化,宗主国未行干涉,西洋诸国打着“不征国”的名义,占据诸蕃;
因为大明自身衰弱,以及祖制的关系,没有进行干涉与保护。
御书房的烛火燃到了下半夜,朱有建把地图推得老远,指尖在案几上烦躁地敲着。
王承恩刚把太祖定下的“五大蕃国策”念完,纸页翻动的“沙沙”声里,满是旧日荣光与今日困局的碰撞。
“不征之国……”
他低声重复着这四个字,目光扫过地图上被圈出的“永乐大陆”——
那片比中原还广袤的土地,竟被三宝太监轻飘飘冠了个皇帝的年号,连像样的治理记录都没有。
“偌大的疆土,管不过来,守不住,最后反倒成了别人的囊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4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