卖国求荣之人,在起心动念之时,也不得不掂量掂量其中的分量,不至于毫无顾忌。
可叹命运弄人,方正化去保定府时,一下子就带走了一千二百人,使得京城的防卫力量大打折扣。
紧接着,李自成的大军势如破竹,一路高歌猛进,当抵达宣府镇时,崇祯慌了神,又紧急调遣了三千人送往怀来卫,一千五百人奔赴保安卫,试图筑起一道道防线,阻挡敌军的步伐。
然而,这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,京城的兵力愈发空虚。
等到李自成的大军最终兵临京城之下,崇祯环顾四周,才惊觉手中已然没有可用之兵。
无奈之下,他只得恳请壮丁入伍,期望能拼凑起一支抵抗力量。
可此时国库已然空虚,掏不出半分银子来犒赏这些临时招募的兵勇,壮丁们又怎会心甘情愿地卖命?
如此一来,外城很快便被攻破,敌军如潮水般迅速涌至皇城之外,将崇祯逼入了绝境。
走投无路之下,崇祯痛心疾首,做出了杀儿灭妻的决绝之举,最终自缢身亡,为大明王朝画上了一个无比悲壮的句号。
就事论事,在当时的情形下,派曹化淳去宣府这一决策确实存在诸多值得探讨之处。
从职责归属来讲,方正化所统领的御马监作为天子亲军,执行这类任务或许更为合适,毕竟御马监本就肩负着拱卫皇室、执行重要军事使命的重任。
然而,朱有建刚穿越而来,对局势和人物的了解极为有限。
那时,他所熟悉的人之中仅有曹化淳,且曹化淳自报家门是东厂厂督。
朱有建的历史知识大多源自影视剧,在他的认知里,东厂就如影视剧中所展现的那般,拥有着数万番子,势力庞大,能够承担起前往宣府的重任。
出于这样的认知偏差,他才做出了派曹化淳前往的决定。
可现实却与朱有建的想象大相径庭。
实际上,曹化淳手下的番子实编仅有四百一十九人,这些番子主要负责打探消息,平日里一旦需要处理具体事务,往往依靠的是泼皮无赖之流,战斗力和执行力都十分有限。
而内卫肩负着保卫皇宫内部安全的重任,绝不能轻易调动;
外卫也各自有着重要的防御职责,同样不能轻举妄动。
如此一来,真正能够调动的力量便只有御马监了,这也凸显了当初决策的失误和对实际情况了解的不足。
回溯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,实在令人唏嘘不已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4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