阵子,才战战兢兢地低声回道:
“圣上,您曾提及皇陵营建耗费巨大,崇祯十五年,礼贵妃仙逝之际,您还特意下旨,言明就选址鹿马山修筑陵寝,万不可奢靡浪费。”
王承恩心中满是疑惑,实在摸不透主子此时的心思,只能将所知实情一五一十地如实禀报。
朱有建微微颔首,心中不禁感慨:
崇祯倒还真是质朴节俭啊!
若真依此行事,这皇陵怕是要成为历代皇陵中最为寒酸简陋的一座了。
他在心底暗自评价:
崇祯作为皇帝,执政能力或许有所欠缺,虽有治国安邦的拳拳之心,却无奈受困于自身才力不足,时常有心无力,还偏爱瞎指挥一气,最终导致局势愈发糜烂。
朱有建心中既定了要另建新都的宏图伟业,对于身后的陵墓选址自然也有了自己的思量。
他断不会将陵寝建于南直隶与北直隶之地,主意既定,他起身踱步至舆图之前,目光在地图上游移,最终在济南府的方位停留。
泰安,恰处于泰山脚下,自古以来,泰山便是帝王封禅祈福的圣地,地位尊崇无比,若是将皇陵选址于此,无疑是个极为尊贵的选择。
不过,他的眉头随即微微皱起,黄河改道的隐患如同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不可不防。
好在有泰山作为天然屏障,只要日后设法在黄河沿线修筑辅助支流,有效引导水流,便能极大程度上规避改道的风险。
如此这般,既得了尊贵之地,又解了后顾之忧,当真是个两全其美的良策。
不妨考虑在泰山周遭营建皇陵,不过,这皇陵的意义可不仅仅局限于供帝王百年之后的栖息之所,其核心要义更在于,要于此地设立功勋碑,为那些在大明崇祯朝立下赫赫战功、有卓越功勋之人修筑祭祀殿。
如此行事,一则能够极大地彰显大明的赫赫荣光,让王朝的辉煌事迹得以传颂千古;
二则也恰好契合了这些功臣们对于身后留名的殷切渴望,让他们青史留名,福泽后世。
说来也巧,在前世,自己便曾萌生过类似的念头。
那时,满心赤诚,想着但凡为华夏大地做出杰出贡献之人,就理应塑像,筑起英雄坛以供后人敬仰。
彼时不过是年少气盛的愤青,仅有一腔热血,空有想法却无力付诸实践。
而今生,时来运转,既手握权柄,又恰逢良机,自然是要将这桩夙愿实现。
就拿这皇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