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也就二十部上下。所以真正在电影节首发的少,除了本土电影外(规则限制),大多影片都会选择在自己的国家上映,收获了一定的成绩后(口碑/或者票房),再送审。
显然,《寄生虫》没法走这条线路。
如何让评委关注到一部还没上映的、母语又非欧洲语系的电影,这是依旧是件花钱的事情。
于是在老白男的运作下,陈燔这个名字开始隔三岔五的出现在一些专业媒体上。
比如什么《欧洲三大电影节、各奖项最年轻的获奖者大盘点》(陈燔是最年轻的柏林银熊导演奖获得者)。
还有他过往的一些作品也被翻了出来,有事儿没事儿让人拿来和最近上映的电影做对比或者做举例。
还有让人在《解放报》上解放报》发表某匿名人士的公开信,标题《致戛纳:被忽视的亚洲叙事》。
写稿的,也都是那种收费上千欧的资深影评人。
当然,过万的那种也有,不过人收得不是稿费,而是以商务宴请等形式......从这点来说,就没有国内赠送什么奇石、天珠的方式来得高雅。
(注:功夫皇帝好像入住抖音了,很可能会带货一波天珠之类的藏传古玩,别上当......喔,你们都是看免费小说啊,那没事了,就当看个乐子。)
陈燔这边也要献身配合。.
话说这每年的电影节,都会有各种乱七八糟的组织来坎城化缘——啊不对,是来宣传人家的理念。
比如关于xx权保护的(其中90%都是不干事的,剩下的10%里又有90%是不干人事的),环保组织(这个成分更复杂,更加不能轻易碰),还有宣扬各种宗教理念的(多半神棍骗钱,少量神经发病,还有玩邪的......最不能碰)。
在老白男原本的建议是找俩个影响力大组织,让陈燔公开给人捐捐钱啥的,立个好形象,顺带带动别的国内明星也捐。事成之后陈燔的钱如数奉还,明星们的钱三七分账......
但被后者一口回绝,鬼知道人后头靠着什么牛鬼蛇神。
所以最后也就是上了个当地热门的平民厨艺节目,为老区人民带去一顿中式家常菜——然后让人雇水军在社交媒体上热一热。
可惜推特的水军完全不如咱微博的犀利,害的辅助常规套路也。
眼下他们就决定要赶在开幕前,去法兰西举办一场露天放映会(试映,不算公映),并邀请南部影评人协会成员出席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4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