灰眼疾手快地按住它,蟹钳在防腐处理的龙骨上只留下白印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木材再生处理需要耐心与技巧:首先用燧石刀呈45度角刮削木材表面,每刮去1毫米腐层,就用海水冲洗一次;再将浓缩的红树林汁液装入贝壳喷壶,距离木材10厘米均匀喷洒;然后掌心贴住木材纵向纹路,从根部向梢部缓慢移动,深绿色纹路随动作亮起,木材内部发出细微的"咔嚓"声,那是纤维重组的声音;最后在木材应力集中处嵌入用能力处理过的竹钉,钉帽用汁液与松脂混合密封。阿灰发明了独特的"加温辅助法",趴在处理中的木板上利用体温加速汁液渗透。某次一块弯曲的木板在重塑时出现裂痕,狗儿竟将整个身体压在裂痕处,直到掌心纹路不再发烫才起身,木板上留下了阿灰的体温压痕,裂痕处反而变得更加坚固。
传统藤条捆绑无法抵御海浪冲击,马龙尝试多种方案后,终于找到了成功的防水接缝工艺:将红树林汁液、松脂与磨碎的牡蛎壳按3:2:1的比例混合,经掌心按压后形成弹性防水层,可随木材热胀冷缩而变形。阿灰在材料混合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,用爪子碾碎牡蛎壳时,狗掌的肉垫分泌出特殊黏液,意外增强了混合物的黏结力。当马龙将这种"阿灰黏液防水胶"涂抹在木板接缝处时,深绿色纹路突然爆发出强光,防水胶瞬间固化,表面形成类似龟甲的纹路,敲击时发出清脆的"叮叮"声。
马龙制作了八具圆柱形浮筒用于木筏,直径30厘米,长度1.2米,材料选用防腐处理的木榄。先用燧石斧砍出雏形,再用贝壳刮刀修整内壁,保留2厘米厚的木质层;然后在浮筒两端用圆形木板密封,接缝处涂抹防水胶,经掌心按压后确保不漏水;最后进行浮力测试,将浮筒推入海中,马龙站在上面跳跃,浮筒下沉不超过5厘米,阿灰则叼着石块往浮筒上堆放,直到放入20公斤石块仍保持稳定。最惊险的一次测试中,一只鲨鱼被浮筒的气味吸引靠近,马龙情急之下将掌心按在浮筒上,深绿色纹路爆发出强烈能量,海水接触浮筒处瞬间形成一圈透明的防护膜,鲨鱼撞在膜上后惊厥般游走,水面留下一圈淡绿色的荧光。
从清晨到深夜,马龙与阿灰忙碌于荒岛的生存工事。霉味中惊醒的卯时,他们发现了能力的端倪;辰时的红树林里,探索着不同树种的汁液特性;巳时确立了处理工艺,午时拆解废旧木筏,未时专注于木材重生,申时攻克防水难题,酉时完成浮力测试,戌时加固营地,亥时则在木筏上沉思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4页